花心动

醒眼明霞,问染成、晴堤几分秋色。

腻困未醒,欲语还羞,掩映雾笼烟幂。

艳姿相亚柔枝妥,恁娇倚、西风无力。

只疑是、彩云散影,误留仙魄。不见芳卿消息。

但晓沁嫣红,雨湿轻白。

落日光中,窥影横塘,恰似试妆脉脉。

芳心空有韶华想,忍拼与、清霜狼籍。

雁声里、丹枫伴人泪滴。

形式: 词牌: 花心动

翻译

明亮的朝霞唤醒了我,询问这晴朗的堤岸上秋天的色彩有多少。
慵懒困倦还未完全清醒,想要说话又有些害羞,被薄雾和轻烟环绕着。
美丽的花朵与柔弱的枝条相映成趣,她那娇嫩的姿态在秋风中显得无力。
我怀疑那只是彩云的残影,误留下的仙子之魂。没有芳卿的消息让我感到失落。
只有淡淡的红花浸润着雨水,轻盈的白色花瓣被湿润。
夕阳的余晖中,我在池塘边看到她的倒影,仿佛她在试妆,眼神含情脉脉。
她的心中满是对青春的怀念,却不得不忍受清霜的摧残。
在大雁的哀鸣声中,陪伴着我泪水的是那片红枫。

注释

醒眼:醒目。
染成:描绘出。
晴堤:晴朗的堤岸。
腻困:困倦。
掩映:遮掩映衬。
西风:秋风。
彩云:比喻美女或美好的事物。
仙魄:仙子的灵魂。
沁嫣红:渗透出鲜艳的红色。
脉脉:含情脉脉的样子。
韶华:美好的时光。
狼籍:零乱不堪。
雁声:大雁的叫声。
丹枫:红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情。

"醒眼明霞,问染成、晴堤几分秋色。"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清新的秋日景象,诗人用“醒眼”来形容那清新的视觉体验,而“明霞”则是对天气的描绘,询问的是秋色的浓淡,这里通过“晴堤”的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到一条在蓝天白云下延伸的道路,充满了诗意。

"腻困未醒,欲语还羞,掩映雾笼烟幂。" 这几句话则描绘了一种柔和而又带有几分羞涩的气氛。诗人可能正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又感到羞涩,环境中弥漫着雾霭,笼罩在烟云之中。

"艳姿相亚柔枝妥,恁娇倚、西风无力。" 这里则是对植物的描写,“艳姿”表明了它们的美丽,而“柔枝妥”则强调了细腻与柔和。这时诗人又感受到了西风,但这西风却显得有些无力,可能是在秋天渐渐变得温和。

"只疑是、彩云散影,误留仙魄。" 这两句中,“疑”字用得甚妙,让人感到诗人的犹豫与不确定。他在猜测那飘渺的景象,是不是某种神秘力量所剩下的幻影。

"不见芳卿消息。" 这句话表达了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没有得到“芳卿”的任何消息,这里“芳卿”很可能是指那位心爱的人。

"但晓沁嫣红,雨湿轻白。落日光中,窥影横塘,恰似试妆脉脉。" 这几句描绘了一个细腻的秋景,其中“晓沁嫣红”可能是对早晨微红色的描述,而“雨湿轻白”则让人联想到了轻柔的秋雨。接下来的“落日光中,窥影横塘”,诗人通过“窥影”的动作,捕捉到了一幅如同试妆般精致的画面。

"芳心空有韶华想,忍拼与、清霜狼籍。雁声里、丹枫伴人泪滴。" 最后几句中,“芳心”可能是指诗人的内心,而“韶华想”则表明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忍耐着与秋霜的交织,听着雁鸣声,那丹枫树旁的人泪滴落,这里表现出了深深的情感波动。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精细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淡远且带有几分哀愁的秋日情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诉衷情令

渚莲香贮一房秋。秋叶上人头。

年光鬓影偷换,堪叹不堪留。人渺渺,事休休。

恨悠悠。莼鲈不梦,也□归舟。家住沧洲。

形式: 词牌: 诉衷情令

夜行船

十二阑干和露倚。银潢淡、玉蟾如洗。

万籁无声,纤云不染。目断楚天千里。

自把黄花闲数蕊。空招隐、湘君山鬼。

古剑埋光,孤灯倒影,咄咄树犹如此。

形式: 词牌: 夜行船

金缕曲

仙骨清无暑。爱兰桡、撑入鸳波,锦云深处。

休唱采莲双桨曲,老却鸥朋鹭侣。

算只有、青山如故。

旧雨初晴新水涨,画桥低、杳霭迷苍渚。

头戴笠,日亭午。独醒耿耿空怀楚。

渺愁予、岸芷江蓠,尚青青否。

锦瑟谩弹斑竹恨,难写湘妃怨语。

怅谁与、孤芳为主。

流水无声云不动,向渔郎、欲觅桃源路。

船尾带,落花去。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临江仙.柳

湘水晓行无酒,楚乡客久思家。空城暗柳老愁芽。

燕归才社后,人老尚天涯。

记得津头轻别,离觞愁听琵琶。东风吹泪落鸥沙。

一番新雨重,飞不起杨花。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