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惟大士赞(其七)

声亦观,色亦观。空劫后,空劫前。

风动尘起,山深水寒。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声音与颜色的观照,以及时空的无尽循环。"声亦观,色亦观",意味着在禅者的视野中,无论是声音还是颜色,都是可以被观察和理解的存在,而非仅仅作为感官刺激而存在。这种观照方式超越了日常经验的局限,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宇宙真理。

"空劫后,空劫前",这里的"空劫"指的是佛教中的概念,指时间的无限性和空无的本质。"空劫后,空劫前"意味着时间的循环没有起点和终点,一切都在无始无终的时间流中流动。这表达了对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宇宙的永恒性和无常性。

"风动尘起,山深水寒",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风动引起尘土飞扬,山深则水寒。这里不仅是在描述自然界的景象,更是在借景抒情,通过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对比,暗示着宇宙间万物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同时,也隐含了禅宗中关于心与外境关系的哲理,即内心的状态会投射到外部世界,反之亦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声音、颜色、时间、空间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哲学中对宇宙本质、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与外在世界关系的思考。它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索内在的真理和宇宙的奥秘。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常思惟大士赞(其八)

万窍不风,千波弗澜。天低月高,山深水寒。

普门无路入,终始不曾关。

形式:

常思惟大士赞(其九)

从闻思修,错了路头。将错就错,随流入流。

补陀山鬼窟,海月半轮秋。

形式: 押[尤]韵

常思惟大士赞(其十)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补陀小白花山上,弗听流莺啼一声。

形式:

常思惟大士赞(其十一)

篮盛鱼,不盛水。弗自噇,提入市。

秤子无星,钩头有饵。

形式: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