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惟大士赞(其八)

万窍不风,千波弗澜。天低月高,山深水寒。

普门无路入,终始不曾关。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万窍不风,千波弗澜”开篇,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万窍不风,意味着即使在风起云涌之时,也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万千孔窍中没有一丝风声,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感。千波弗澜则进一步强调了水面的平静,仿佛连波纹都不曾出现,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静美。

接着,“天低月高,山深水寒”两句,将视角从地面转向天空与地底,通过对比“天低”与“月高”,“山深”与“水寒”,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寓意着心灵深处的探索与追求。月高而天低,似乎在暗示着超越世俗的高度;山深而水寒,则可能象征着深入内心的孤独与挑战。

“普门无路入,终始不曾关”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普门(佛教中的概念,指一切法门)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普门无路入,意味着普门并非通过特定的路径或方法才能达到,它存在于每一个当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终始不曾关,则强调了普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自由进入,不受任何限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宗教感悟,展现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以及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引人深思。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常思惟大士赞(其九)

从闻思修,错了路头。将错就错,随流入流。

补陀山鬼窟,海月半轮秋。

形式: 押[尤]韵

常思惟大士赞(其十)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补陀小白花山上,弗听流莺啼一声。

形式:

常思惟大士赞(其十一)

篮盛鱼,不盛水。弗自噇,提入市。

秤子无星,钩头有饵。

形式: 押[纸]韵

常思惟大士赞(其十二)

为散乱人,现如是相。方其定时,孰为此像。

定乱一如,此像亦无。若言无像,天地悬隔。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