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西窗隐几读南华,颇悟亡羊与战蜗。
住久不知身是客,归休谁谓女无家。
向阳野竹先抽笋,待雪官梅欲试花。
我爱睡乡真乐地,底须频吃玉川茶。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题目为《寄子野》。诗中通过描绘闲适自得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西窗隐几读南华”,诗人在西窗下安置几案,潜心阅读庄子的《南华经》,这既表现了诗人的高雅志趣,也反映出他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一面。“颇悟亡羊与战蜗”则是说诗人在阅读中对庄子“完美之问”的深刻领会,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界万物的平等,这是哲学层面的思考。
“住久不知身是客”,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不再感觉自己是一个过客。这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归休谁谓女无家”则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归隐还是悠闲生活,诗人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不再受外界评价的干扰。
“向阳野竹先抽笋”,春天到来,野竹开始萌发新芽,这是自然界更新换代的一个缩影。竹子向着阳光生长,寓意诗人也在朝向光明和希望的方向前进。“待雪官梅欲试花”则是说在寒冷的冬日里,即使梅花尚未盛开,但它已经蓄势待放,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自己的美丽。这两句诗强调了生机与期待。
“我爱睡乡真乐地”,诗人享受着宁静的生活,对于安逸的“睡乡”有着深厚的喜爱,这里的“乐地”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快乐之所,而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平静。“底须频吃玉川茶”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好,通过饮用玉川茶这种清淡的饮品来保持心灵的清醒。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自在飞花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几年不寄子公书,忽向燕南遗鲤鱼。
天远地遥归未得,男婚女嫁事何如。
壮游自致青云上,漫仕谁怜白发馀。
西浙林泉俱可隐,毋忘旧约共閒居。
欲共谭诗一解颐,停云望极思依依。
梅花赋就广平老,杨柳门閒靖节归。
驿路数程征马瘦,家书千里过鸿稀。
思君怕倚阑干北,拄笏看山竟落晖。
桃花两度见青春,梦里玄都隔几尘。
升斗自怜为客久,舟车每惜寄书频。
君如当日陶弘景,我亦他时贺季真。
东望冶城空恋恋,西湖非晚作归人。
槜李城边送客船,梅花一别又三年。
清风朗月思元度,骏马名姬羡谪仙。
湖海倦游予白发,园林真乐子青毡。
楚生卜宅平生志,归日相从学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