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宁川香盖寺壁

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

山川谁识龙蛇蛰,天地自迎风雨来。

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

何人会得其中事,又被残花落日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我深情地登上高处,只为欣赏萧瑟古寺上的经台。
山河间谁能理解龙蛇潜伏的景象,天地间风雨自来自往。
秋意渐浓,柳枝只剩稀疏,大雁孤零零地在傍晚归巢。
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一切,只被夕阳和凋零的花朵催促着时光流逝。

注释

爱远:深情。
登高:登上高处。
尘眼开:视野开阔。
怜:欣赏。
萧寺:萧瑟古寺。
上经台:经台之上。
龙蛇蛰:龙蛇隐伏。
天地:天地之间。
风雨来:风雨来临。
柳放:柳枝舒展。
寒条:稀疏的柳枝。
秋已老:秋意已深。
雁摇:大雁振翅。
孤翼:孤单的翅膀。
暮空回:傍晚归巢。
何人:谁人。
会得:理解。
中事:这一切。
残花:凋零的花朵。
落日:夕阳。
催:催促。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名为《留题宁川香盖寺壁》。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怀古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爱远登高尘眼开"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世、攀登高处以览胜景的热爱,这里的“尘眼”指的是凡俗之见,通过登高来洗涤心灵,获得更为清澈的视角。

"为怜萧寺上经台"则是诗人对古老寺庙中经台的怜悯之情。萧寺可能是一处偏僻、不为人知的地方,这里的“为怜”表达了一种对历史遗迹的同情和珍视。

接下来的"山川谁识龙蛇蛰,天地自迎风雨来"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这里的“龙蛇蛰”隐喻着山川中蕴含的巨大潜力,而“天地自迎风雨来”则表明了自然规律的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充满了一种宿命论的哲思。

"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这两句写出了季节更替和生命过程的凄美。柳树在秋风中摇曳,显得单薄而苍凉;大雁则是在黄昏时分飞翔,其孤独的身影映照在暮色渐浓的天空中,增添了一丝哀愁。

"何人会得其中事, 又被残花落日催"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象背后的深意的探索与感慨。这里的“其中事”可能是指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而“残花落日”则是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一种象征,催促着人们去理解和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怜悯之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64)

韩翃(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字:君平
  • 籍贯:南阳(今河南南阳)
  • 生卒年:754

相关古诗词

兖州送李明府使苏州便赴告期

莫言水国去迢迢,白马吴门见不遥。

枫树林中经楚雨,木兰舟上蹋江潮。

空山古寺千年石,草色寒堤百尺桥。

早晚卢家兰室在,珊瑚玉佩彻青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寄上田仆射

家封薛县异诸田,报主荣亲义两全。

仆射临戎谢安石,大夫持宪杜延年。

金装昼出罗千骑,玉案晨餐直万钱。

应念一身留阙下,阖门遥寄鲁西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武陵李少府

小县春山口,公孙吏隐时。

楚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桂水遥相忆,花源暗有期。

郢门千里外,莫怪尺书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徐州郑使君

江城五马楚云边,不羡雍容画省年。

才子旧称何水部,使君还继谢临川。

射堂草遍收残雨,官路人稀对夕天。

虽卧郡斋千里隔,与君同见月初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