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埴的《书彭秋卷末》,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情感的寄托。
"雨露悽其厚地阴,千秋宰木是衣襟。"
这两句通过对雨水滋润大地、古树参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之情。"雨露悽其厚"表明了雨水的丰沛与滋养之功,而"千秋宰木是衣襟"则形象地比喻古树如同穿越时光的长衫,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永恒不变的赞叹。
"君看江头寒食日,谁不邙山路上心。"
这两句则转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提醒读者在江边观赏那冷清的日落,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和思念。而"邙山路上心"则指向了古人常用以寄托哀愁的地点——邙山。
"勿剪世无嘉树传,相寻事有后来吟。"
这里诗人表达了希望美好的事物能流传后世,不被时光磨灭。他强调不要切断那些值得赞扬和记忆的事情,并且在将来的日子里还能回味这些美好的往事。
"相堂翁仲曾传语,所谓天光要下临。"
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了相堂翁仲(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位贤者或先贤)曾经说过的话,内容涉及到对"天光"的期待,这里的"天光"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启迪或者道德上的光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精神引领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力、时间流逝以及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