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苑杏花

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

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

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荒芜的园林中杏花独自开放,行人的忧愁随着季节来临。
它独自盛开在新开的沟壑底部,半露出曾经焚烧过的树枝。
傍晚的景色连接着荒废的小路,低垂的阴云覆盖了断裂的石碑。
在这茫茫古陵之下,春天结束却无人知晓。

注释

废苑:废弃的园林。
行人:过路的人。
愁:忧愁。
新堑:新开的沟壑。
旧烧枝:曾经被火烧过的树枝。
晚色:傍晚的光线。
荒辙:荒废的小路。
低阴:低垂的阴云。
古陵:古老的陵墓。
春尽:春天结束。
谁知:谁知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凋零萧瑟的春末景象。诗人通过对废园中杏花、古堑、新旧交错的描述,表达了时光流逝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废苑杏花在"一句,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春意犹存但已不复当年繁华的园景。"行人愁到时"则点出了这种景象所引发的情感——愁绪满目,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通过对新老交替的堑(土坯或土墙)和被火烧过的树枝的描写,强化了时间变迁和历史的痕迹。新堑代表着新的开始,而旧堑的残留则是往昔的印记,这种对比突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感。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两句,则转向更广阔的景象,通过暮色、荒凉的小路以及被阴霾笼罩并折断的古碑,展现出一幅苍茫荒凉的画面。晚色的延伸和低垂的阴霾都在强调时间的沉重感。

最后两句"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则将视野拉远至遥远的古代陵墓之下,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诗人通过提问"春尽又谁知"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无人知晓的哀愁,既有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情绪的历史哲思,让读者在凋零中感受到生命与时间的无常。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古树

古树枝柯少,枯来复几春。

露根堪系马,空腹定藏人。

蠹节莓苔老,烧痕霹雳新。

若当江浦上,行客祭为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旧宫人

歌舞梁州女,归时白发生。

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

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

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田司空入朝

西来将相位兼雄,不与诸君觐礼同。

早变山东知顺命,新收济上立殊功。

朝官叙谒趋门外,恩使喧迎满路中。

阊阖晓开铜漏静,身当受册大明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同将作韦二少监赠水部李郎中

旧年同是水曹郎,各罢鱼符自楚乡。

重著青衫承诏命,齐趋紫殿异班行。

别来同说经过事,老去相传补养方。

忆得当时亦连步,如今独在读书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