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楼.客中端午

水碧纱幮,月圆纨扇,悄悄午窗曾共。

祛愁楚艾,照眼安榴,节物把人传送。

无奈长昼如年,莺趁吟情,蝶迷乡梦。

怅归期多误,暮云凝望,乱愁如葑。

谁念我、闷对骚经,慵寻遗谱,冷落赴湘琴弄。

醒魂正渴,筒碧初乾,买健听人呼粽。

不似归来故园,同泛香蒲,频倾春瓮。

尽痴儿騃女,齐唱湖楼兴动。

形式: 词牌: 选冠子

翻译

碧绿的纱帐,圆满的月光映在薄扇上,午后的窗户曾共享过这宁静。
驱散忧愁的楚地艾草,鲜艳的石榴照亮视线,季节的变换触动人心。
漫长的日子仿佛永无止境,黄莺唤起诗人的灵感,蝴蝶搅扰着思乡的梦境。
遗憾的是归期总是错乱,傍晚的云彩中凝望,纷乱的愁绪如同杂草。
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面对《离骚》的深沉,懒于寻找古老的乐谱,冷清地弹奏湘妃琴。
醒来时心灵干涸,竹筒中的酒刚喝完,听到呼唤粽子的声音,心中更加渴望。
这里不像故乡,没有香蒲共泛,没有频繁的春酒畅饮。
湖楼上的痴男怨女,齐声歌唱,热闹非凡。

注释

碧纱幮:绿色的轻纱窗帘。
纨扇:精致的丝质扇子。
午窗:中午的窗户。
祛愁楚艾:能驱散忧愁的楚地艾草。
安榴:鲜艳的石榴。
节物:时节的景物。
莺趁吟情:黄莺应和诗人的感情。
蝶迷乡梦:蝴蝶让人陷入思乡的梦境。
暮云:傍晚的云彩。
冷落赴湘琴弄:孤独地弹奏湘妃琴。
筒碧:竹筒中的酒。
粽:粽子。
香蒲:菖蒲,用于端午节的装饰。
春瓮:盛满春酒的大坛子。
痴儿騃女:形容天真烂漫的人们。
湖楼兴动:湖边楼阁上的欢快气氛。

鉴赏

这首元代朱晞颜的《过秦楼·客中端午》描绘了诗人客居他乡,在端午节之际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以“水碧纱幮,月圆纨扇”形象地展现了端午时节的清雅氛围,午窗下与佳人共度的美好回忆。接着,“祛愁楚艾,照眼安榴”借艾草和石榴寓意驱邪避病,传递着节日的习俗和情感。

然而,诗人感叹“无奈长昼如年”,暗示了时光漫长而孤寂,午后的莺啼和蝴蝶似乎也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他期待归期,却常被耽误,只能在黄昏时分凝望远方,心中愁绪如杂草丛生。

诗人沉浸在《离骚》这样的经典中,却感到孤独无伴,不愿再弹奏湘琴,表达出内心的落寞。他渴望有人能唤起他的精神,就像买粽时的呼唤,带来一丝慰藉。与家乡的热闹相比,他在异乡独自品味端午,没有香蒲泛舟和春酒畅饮的欢乐。

最后,诗人描绘了一幅湖楼欢歌的场景,痴男怨女齐声歌唱,热闹非凡,反衬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寂。整首词通过端午节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收录诗词(211)

朱晞颜(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齐天乐.与周可竹会饮和韵

浦潮迎送朝还暮,匆匆燕来鸿去。

北牖分茶,西窗剪烛,离合人生由数。狂朋怪侣。

记筹酒句吟,几回凝伫。

絮影蘋香,梦中犹是少年路。

词华今度尚在,奈相如渐老,无计重赋。

露底冰弦,梅边玉麈,留得风襟如故。情高万古。

想脱剑呼樽,气吞寰宇。不管春山,子规啼夜苦。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齐天乐.蓟门寒食

青烟一夜传宫烛,朝来管弦都试。

宝扇传歌,银瓶索酒,柳下骄骢曾系。怜红妩翠。

任栲栳量珠,伴春俱醉。

不道无情,花残春老顿容易。

人生几何适意,甚前时风度,今番情味。

楚褐凝尘,涛笺封泪,愁在断鸿声里。情丝恨绮。

尽付与风檐,燕儿论理。不似流红,解随东去水。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声声慢.赋柑花

瀼瀼微露,熏骨浓芳,清暑绝点珠玑。

不梦风寒,繁艳自有冰肌。

尽任蛮烟瘴雨,向炎洲、偷换朱衣。

情缘短、绝无芳梦,飞度江陑。

犹记传来纤手,蔼香名三日,赏遍吴姬。

纵使馨儿妖丽,谁与心期。

伤情坠楼恩重,忍尘沙、玉瘗珠遗。

馀韵在,返清魂、环佩夜归。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念奴娇

倦怀无据,凭危栏极目,寒江斜注。

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

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

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

拟访临皋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

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

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