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二)

雅乐古而澹,其如世不好。

郑声何浸淫,四座舞且蹈。

感慨既异致,善恶难类报。

礿天苦幽玄,纷纷媚于灶。

所享苟非诚,罪福恐颠倒。

立身岂无术,理物良有道。

曾闻舞干羽,苗格罢征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杂诗(其二)》由明代诗人王绂创作,通过对比雅乐与世俗音乐的不同,以及祭祀天地与奉祀灶神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道德与礼仪的深刻思考。

首句“雅乐古而澹”,赞美了古代雅乐的高雅与淡泊,暗示了其深邃的精神内涵。接着,“其如世不好”则指出现实世界中人们对这种高尚艺术的忽视或不欣赏,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郑声何浸淫,四座舞且蹈”描绘了世俗音乐的泛滥和人们对其的热烈追捧,与前文的雅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里的“郑声”指的是郑国的音乐,常被视为低俗之音,此处用来比喻世俗的音乐风气。

“感慨既异致,善恶难类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价值观和行为结果之间难以直接对应的情感,暗示了道德评价的复杂性。

“礿天苦幽玄,纷纷媚于灶”进一步将话题转向宗教信仰,对比了对天神的虔诚与对灶神的谄媚,反映了社会中对不同神灵态度的差异。

“所享苟非诚,罪福恐颠倒”强调了诚意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认为如果缺乏真诚,那么所求的福祉可能会被颠倒,带来相反的结果。

最后,“立身岂无术,理物良有道”提出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立身处世,管理万物,暗示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曾闻舞干羽,苗格罢征讨”引用了《尚书·大禹谟》中的典故,说明通过舞蹈干羽(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可以感化人心,达到和平的目的,而非诉诸武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雅俗、宗教、道德等多个层面的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

收录诗词(669)

王绂(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诗

凄风西北来,时序属秋暮。

林野何萧条,草木怨霜露。

霜露亦何心,大化运行故。

须臾届严冬,坚冰日凝冱。

蛟龙已沈渊,蛰虫亦坯户。

涂我林下屋,裂我机上布。

阳春望望遥,薄言善调护。

形式: 古风

访陈羽士道宁因赠

我生乐夷旷,幽抱常冲虚。

偶客京华尘,不异林泉居。

时来访仙侣,相与论道书。

凝神入无象,妙观天地初。

物我既莫立,孰谓形迹拘。

吹笙碧桃春,天风动霞裾。

孤云度碧落,六合乃吾庐。

出门感群动,役役将何如。

形式: 古风

杂诗

客有三代器,宝之金玉重。

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

文款隐斑驳,光润岂磨砻。

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

什袭虽珍藏,弃置相伯仲。

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

形式: 古风

题悦心卷

人生贵有养,所养将如何。

惟以养吾心,一善靡有他。

俛仰苟无愧,灵台蔼天和。

嗤彼夸毗人,嗜欲何其多。

所养亦以异,纷纷蹈风波。

仁义譬刍豢,千载吾师轲。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