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晋祠

一脉泉随天地老,悠然洗尽半生心。

欲令惠及生民远,须道仁同此水深。

圣母慈灵昭往古,高题崇号重来今。

登祠拜罢秋无际,目极西城万亩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一条泉水伴随着天地一同古老,悠闲地洗净了我半生的忧虑。
想要让恩泽流传给百姓长远,必须明白仁德如同这泉水般深远。
圣母的慈祥精神自古流传,今日再次赋予尊崇的称号。
在祠堂礼拜完毕后,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西城万顷的阴凉。

注释

一脉:形容泉水连绵不断。
悠然:形容心境平静。
生民:指百姓。
仁同此水深:比喻仁德深厚如泉水。
昭往古:显扬于古代历史。
崇号:尊贵的称号。
登祠:进入祠堂。
万亩阴:形容大片阴凉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开篇“一脉泉随天地老,悠然洗尽半生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长河的感悟,以及通过泉水洗净内心的愿望。这里的“一脉泉”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力量,而“洗尽半生心”则是诗人希望将尘世的烦恼与杂念一扫而空,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清洁和宁静。

接着,“欲令惠及生民远,须道仁同此水深”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他希望自己的善行能够惠及众人,并且这种善行的深度要像泉水一样深不可测。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和谐与道德理想的向往。

“圣母慈灵昭往古,高题崇号重来今”两句,诗人通过对古代圣母形象的颂扬,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传统的尊崇,以及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弘扬和发扬。这里的“圣母慈灵”可能指的是某种神圣母亲的形象,而“高题崇号重来今”则是诗人对于这种美德的追求和传承。

最后,“登祠拜罢秋无际,目极西城万亩阴”两句,描绘了诗人参拜完毕,站在高处眺望所见之景象。这里的“秋无际”给人一种时间静止、边际模糊的感觉,而“目极西城万亩阴”则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和情感体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泉水、善行、古代圣母形象以及自然景观的描写,构建了一种超越凡尘、回归自然与精神本真的意境。诗人在其中寄寓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情感丰富且意蕴深长的佳作。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小重山

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丁宁。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形式: 词牌: 小重山

点绛唇(其一)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二)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天如水。

画楼十二。有个人同倚。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醉落魄/一斛珠

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结儿梢朵香红扐。

钿蝉隐隐摇金碧。春山秋水浑无迹。

不露墙头,些子真消息。

形式: 词牌: 一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