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兹字

肃肃金殿里,招贤固在兹。

锵锵石渠内,序拜亦同时。

宴锡欢谈道,文成贵说诗。

用儒今作相,敦学旧为师。

下际天光近,中来帝渥滋。

国朝良史载,能事日论思。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庄严的金殿之内,招揽贤才本在此地。
清脆的石渠之内,排列朝拜皆在此刻。
盛宴之中谈论大道,以文治国看重诗歌。
如今以儒者为相,尊师重教的传统延续。
接近天边的光辉,中央皇恩深厚。
国家的历史记载,每日都在思考和讨论重要的事务。

注释

肃肃:庄严的样子。
金殿:皇宫。
招贤:招募贤才。
固:本来。
兹:这里。
锵锵:声音清脆。
石渠:古代宫廷中的学府。
序拜:按次序礼拜。
同时:一起。
宴锡:赐宴。
欢谈:愉快交谈。
道:大道。
贵说:重视谈论。
用儒:任用儒者。
作相:担任宰相。
敦学:倡导学习。
下际:接近。
天光:天边的光芒。
帝渥:皇上的恩泽。
国朝:朝廷。
良史:优秀的历史记录者。
能事:重要的事情。
日论思:每日讨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金殿中举行的盛大宴会,皇帝招揽贤才,并在石渠内进行仪式性的拜谒。宴席上,文人墨客欢聚畅谈,交流文学创作,彰显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学术的尊贵。诗中的“用儒今作相”和“敦学旧为师”两句,表明了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传承。

下半首则转向宏伟的天光以及帝王的恩泽,最后一句“国朝良史载,能事日论思”,意味着这样的盛举和贤才们的智慧都将被历史记载,并成为后人研讨的对象。整首诗通过对宴会情景的描绘,以及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成就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103)

苏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 字:廷硕
  • 籍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
  • 生卒年:670年-727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

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

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

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朝望莲华岳,神心就日来。

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

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

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

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

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

顺动三光柱,登临万象悬。

俛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蒐田。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

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奉和圣制答张说出雀鼠谷

雨施巡方罢,云从训俗回。

密途汾水卫,清跸晋郊陪。

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

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

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

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

形式: 排律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