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来何必召云,去何必飞天。
我名不为龙,何能雨尔田。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所作,名为《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九)水车问龙》。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对外界评价的淡然。
“来何必召云,去何必飞天。” 这两句表明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不需要像神话中的仙人那样惊世骇俗,也无需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信。
“我名不为龙,何能雨尔田。” 这句话则是对“问龙”的回应,意在说明自己并非像传说中的龙一样能够呼风唤雨、影响天气,因此也就无法像神话中描述的那样,通过召唤云雨来滋润他人的田地。这里既有自谦之意,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个人能力范围的认知。
整首诗通过对比神话与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才华定位的思考,以及面对外界期待时保持自我的态度。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士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一种抒情。
不详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水车谢神龙,下竭固无奈。
旱则我为用,尔龙尚何谓。
我必为人用,不必用于人。
若也责不耕,君其问诸田。
我用于主人,良田无虚种。
主人不我以,我适为无用。
不知主人饥,岁卒安自奉。
由来我求人,孰与求我重。
我用常在金,任金适由木。
苟得金为用,何惜木微曲。
幸得主人随,不恤汗行犊。
必求随主人,我用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