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二)

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

出入虽同趣,所向各有宜。

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

我心若虚空,此道将安施。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

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

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北山种植松柏,南山则种蒺藜。
虽然进出路径相同,但各自的目标各有所需。
孔子尊崇仁义,老子崇尚无为。
我心如一片空旷之地,这道理应如何施展?
暂时路过伊阙,正值盛夏三伏酷暑。
高高的楼阁直入云端,清池中满是盛开的芙蓉。
若非我的居所,还是眺望南山边陲。

注释

北山:北方的山。
松柏:常绿乔木。
南山:南方的山。
蒺藜:一种有刺的草本植物。
同趣:相同的兴趣或路径。
宜:适宜、适合。
孔丘:孔子。
仁义:仁爱与正义。
老氏:老子。
无为:顺应自然,不强求。
我心:我的心。
虚空:空旷无物。
此道:这种道理。
伊阙:古代地名,今洛阳附近。
晼晚:傍晚, 暮色降临。
高阁:高大的楼阁。
芙蓉:荷花。
非我室:不是我的居所。
南山陲:南山的边缘。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怀的诗篇,通过对比北山种植松柏和南山种植蒺藜,反映出诗人对于不同事物各得其所、适合其宜的认识。孔丘(即孔子)推崇的是仁义之道,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显示了诗人对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都有所理解和尊重。

“我心若虚空”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宽广、开放,如同虚空一般能包容万物。接着“此道将安施”则是说这种心态和生活的方式将会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安适。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描述了诗人在炎热夏日暂时经过某个地方的情景。这里的“伊阙”可能指的是一处建筑或地点,“三伏时”则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个时期,即每年最热的三个十天。

“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描绘了一种仙境般的美好景象,“高阁”可能是一座楼台,它似乎与云霄相接,而“芙蓉满清池”则是对荷花盛开于清澈池塘的一幅生动画面。

最后两句“我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居所的不满意,仍然向往着那南山之美。这里的“南山陲”可能指的是一片广阔的自然景观,或许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哲学思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向往,以及对于生活和宇宙的一种超然的理解。

收录诗词(225)

储光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 籍贯:润州延陵
  • 生卒年:约706—763

相关古诗词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

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

一畦未及终,树下高枕眠。

荷蓧者谁子,皤皤来息肩。

不复问乡墟,相见但依然。

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

落日临层隅,逍遥望晴川。

使妇提蚕筐,呼儿榜渔船。

悠悠泛绿水,去摘浦中莲。

莲花艳且美,使我不能还。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四)

浮云在虚空,随风复卷舒。

我心方处顺,动作何忧虞。

但言婴世网,不复得閒居。

迢递别东国,超遥来西都。

见人乃恭敬,曾不问贤愚。

虽若不能言,中心亦难诬。

故乡满亲戚,道远情日疏。

偶欲陈此意,复无南飞凫。

形式: 古风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五)

草木花叶生,相与命为春。

当非草木意,信是故时人。

静念恻群物,何由知至真。

狂歌问夫子,夫子莫能陈。

凤皇飞且鸣,容裔下天津。

清净无言语,兹焉庶可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六)

黄河流向东,弱水流向西。

趋舍各有异,造化安能齐。

妾本邯郸女,生长在丛台。

既闻容见宠,复想玄为妻。

刻画尚风流,幸会君招携。

逶迤歌舞座,婉娈芙蓉闺。

日月方向除,恩爱忽焉暌。

弃置谁复道,但悲生不谐。

羡彼匹妇意,偕老常同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