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高伯强

高郎读书有何好,如鱼蠹书终日哨。

爨烟不属长苦饥,行吟安得追风骠。

群公顿网加罗搜,未肯放子出一头。

先生上堂应劳苦,向来白璧何时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对高伯强勤奋读书却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同情与感慨。

首句“高郎读书有何好”,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高伯强读书行为的不解,暗示了读书的价值在当时社会中可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或重视。接着,“如鱼蠹书终日哨”一句,运用比喻,将高伯强比作鱼儿啃食书籍,生动地描绘了他长时间沉浸在书海中的刻苦形象,同时也暗含了读书虽勤但未必能有所获的无奈。

“爨烟不属长苦饥”一句,进一步揭示了高伯强生活的艰辛,即使日夜苦读,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体现了社会底层读书人的困苦境遇。“行吟安得追风骠”则以“行吟”(边走边吟诵)的形象,表达了高伯强即便是在行走中也不忘读书的情景,而“追风骠”则是快速奔跑的骏马,这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伯强追求知识的急切心情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

“群公顿网加罗搜,未肯放子出一头”两句,通过描述当权者(群公)的苛刻选拔制度,暗示了高伯强虽有才华却难以脱颖而出的困境。这里的“顿网”、“罗搜”都是形容选拔之严苛,而“未肯放子出一头”则强调了高伯强在竞争中被压制,难以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最后,“先生上堂应劳苦,向来白璧何时酬”表达了对高伯强的深切同情与期待。上堂,即进入官府或学府,这里象征着高伯强希望得到赏识和机会。而“白璧”则比喻高伯强的才能,暗示了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何时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回报仍是一个未知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伯强个人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宋代社会中知识分子面临的种种困境与不公,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收录诗词(854)

王庭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欧阳叔向寺丞韵酬刘渐父

渤海赫赫东南豪,俯挹前辈倾时髦。

有如青天白日出,平地放著昆崙高。

都下官寮车可载,声称寂不闻中外。

二陆初来浪得名,谬以莼羹誇捷对。

文章直要窥孔颜,不可睥睨马与班。

君门九重耀晶戟,远臣胡得来其间。

清新不见庾开府,寂寞诗坛将无主。

纵使扬雄识字奇,刘歆泣叹空自苦。

也知未遇何足悲,时来忽睹青云低。

凤凰孤鸣得天律,百鸟束喙不敢啼。

先生能作凤凰语,议论远过袁虎子。

岂惟一日动朝廷,留作诗人后来史。

汪洋尤喜陈时议,一夜称嗟岂徒谓。

九衢传写已喧阗,气压五侯骄七贵。

螺江地古人物好,迄今故老犹能道。

醉翁没后颇荒凉,秀气盘旋此环抱。

天恐斯文久遂终,英灵挺出嗣家风。

身虽富贵异流俗,两眼观书耳亦聪。

应曾夜半参黄石,神几暗得无踪迹。

我本闲愁寡才力,闭吻逢君那喘息。

形式: 古风

郡斋次张参政韵呈王舍人

使君天下士,岂止临一州。

此州久废乱,弄兵非鼠偷。

使君医国手,顿若沈疴瘳。

下免北征苦,上宽南顾忧。

坏堤防蚁穴,回澜障东流。

潢污与行潦,咸可供荐羞。

幕府罗俊彦,巨细靡不收。

天生一世人,异趣各有求。

卢溪老病叟,十年不浪游。

失脚入城府,本自非人谋。

贤侯新下车,采瞩加穷搜。

邻里辄惊怪,出门争挽留。

平生江海思,径坐大孤秀,犹沈百寮底。

朅来尉吾邦,声华愈晔炜。

诸公用法律,领略极不似。

輶轩日边来,愿采书于纸。

形式: 古风

送通判周监丞

秋江水净磨碧铜,秋山先作归意浓。

况逢星火羽书急,立马不复能从容。

船中载书三万轴,鸣铙插帜摇秋空。

前年群盗尚蜂午,眼底日压旌旗红。

行春兼督貔虎士,破贼屡奏明光宫。

今年岂料烟尘起,赤白提囊走边吏。

县官飞符急索租,谁能急了官中事。

不如置笏还县官,头巾脱挂西林寺。

诗句留传天地间,时有人来问奇字。

功名正恐未免耳,此役由天不由己。

形式: 古风

送赵敏卿

翩翩公子天麒麟,目光点漆倾坐人。

万里肯来寻逐客,夜夜读书喧四邻。

君今先渡潇湘水,我亦东归聊复尔。

明朝敕放巫山阳,拄杖行穿赤泥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