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
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开篇“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表明诗人头发稀疏如同云间的薄雾,但阅读之书却很多,虽然知识渊博,却仍感到自己的学问贫乏。这两句既形象地描绘了隐者的外貌,也反映出了他内心的谦逊与对知识的无限追求。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则是对隐者居所的生动描述。柴门指的是用柴草编织的门,疏竹是稀疏的竹子,这些都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而茅屋则是隐者的住所,位于万山之中。这两句展示了诗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选择远离尘世、深居简出的意愿。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偶尔的梦境能够唤起往事的回忆。而“闲题”则是指诗人在空闲的时候对书籍的研读和笔记的记录,这些都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两句透露出隐者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宁静。
最后,“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则是对自然界中细微之物的观察。蝉蜕在树叶上鸣叫,宣告着夏日的到来,但诗人却不去关注这些,只是在微风中自我低吟。这两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以及他对内心世界的沉醉。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
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饤朱红菜碗心。
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
题诗毕竟输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
雪里晴偏好,寒馀暖尚轻。
山烟春自起,野烧暮方明。
又是元宵过,端令病骨惊。
遣愁聊觅句,得句却愁生。
睡起衣襟乱,头巾百摺痕。
帆端风色紧,船底水声喧。
胥口冤馀浪,严滩钓处村。
因行还访古,故老莫能言。
文物馀三径,芝兰秀五常。
鱼轩来粉省,象服去黄堂。
此母今谁似,清名死不亡。
一生令吏部,废却蓼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