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昱师赴请姑苏

同载阖闾人,衣囊覆氎巾。

新烟赤岸暝,融雪太湖春。

钟远移斋候,香迟上定身。

当知举如意,宝地雨花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一同乘坐阖闾人的船只,行李包裹着氎巾覆盖。
新燃的炊烟在赤色的岸边升起,融化的雪水带来太湖春天的气息。
远处的钟声提示着斋戒的时间,点燃的香火慢慢升腾在禅定中。
应当知道这里吉祥如意,如宝地般常常落下佛花。

注释

阖闾人:指吴国的人民或舟船。
氎巾:一种轻软的丝织品,用来包裹行李。
新烟:刚刚升起的炊烟。
赤岸:红色的江岸,可能形容夕阳映照下的景色。
钟远移斋候:远处的钟声标志着斋戒时间的到来。
定身:禅定中的身体,指僧侣修行时的状态。
举如意:事事如意,吉祥顺利。
宝地雨花:比喻佛法传播,如雨后落花般频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送昱师赴请姑苏》。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昱师前往姑苏的情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景象和氛围。

"同载阖闾人"一句,表达了诗人与昱师一同乘坐舟船出行,仿佛回到了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阖闾,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友情的亲近。

"衣囊覆氎巾"则描绘了行装简朴,暗示了旅途的清贫和对师者的尊重。

"新烟赤岸暝",通过"新烟"和"赤岸"的意象,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湖边烟雾缭绕,岸色如赤,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离愁的傍晚景色。

"融雪太湖春"进一步点明时令,春天的太湖冰雪融化,水波荡漾,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钟远移斋候"写出了寺庙钟声悠远,似乎在传递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师者行程的期待。

"香迟上定身"则描绘了昱师在斋堂上点燃香火,静心修行的画面,体现了僧人的生活节奏和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当知举如意,宝地雨花频",祝愿昱师在姑苏之地如愿以偿,频繁获得佛法上的启示和成就,如同雨花般繁多。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寓含了对僧人生活的理解和敬仰。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送赵时校书之任临川司理

南国古来风物好,早时游览熟登临。

青山满路人家远,丹橘隔江秋色深。

官况暂应劳折狱,病怀终自重分襟。

三年解罢当求试,多草新文慰我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闻义师谒池阳郡守

渺渺大江流,沿洄过几州。

登舻忽此别,振锡未尝游。

九子寻真界,千兵见假侯。

松枝谈妙字,铃阁想迟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皎师归越

林间久离索,忽忽望西陵。

静户初闻扣,归舟又说登。

野烟含树色,春浪叠沙棱。

幸谢云门路,同寻苦未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送越倅杨屯田赴阙

越中分治罢,山水别来初。

诗景多留石,船痕半载书。

野程江树远,公宴郡楼虚。

看塞严徐召,清风满直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