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二)

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

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

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

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田地房屋荒芜,时而再来,书籍与白发都积满灰尘。
我无心机,只愿鸥鸟相伴,却未料到引来灾祸,是鹤带来的消息。
这条道路尚未走通,我还需等待,古人已不可见,只能空自回头。
何时能在此处与山水为伴,静静地翻开那些经书。

注释

田宅:田地和房屋。
荒凉:荒芜、无人打理。
去复来:时而离去,时而回来。
诗书:书籍。
颜发:白发。
两尘埃:满是灰尘。
忘机:无心机,不追求世俗利益。
鸥相狎:鸥鸟亲近,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得祸:引来灾祸。
鹤见媒:鹤带来的消息,可能指不祥之事。
此道:这条路。
身有待:自身还有所期待。
古人不见:过去的贤人已无法相见。
首空回:徒然回首。
何当:何时能够。
水石他年:未来的山水生活。
韦编:古代用牛皮绳编连的竹简,代指书籍。
静处开:在宁静的地方阅读。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属于中唐以降文人词风的转变,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都极富含蓄。

首句“田宅荒凉去复来”描绘出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田园荒废,往日的繁华不再,是时光流转带来的无情变化,也隐含着个人事业的坎坷。

“诗书颜发两尘埃”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与文学的执着。尽管头发已灰,但对知识和文字的追求依然如故,书卷上积满了尘土,却未能掩盖其内在的光辉。

“忘机自许鸥相狎”一句,通过忘记世俗烦恼,与自然界(以鸥为代表)的和谐相处,表现了诗人超脱红尘、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这里的“鸥”,即是水鸟,是诗歌中常用来象征清高脱俗的情操。

接着,“得祸谁期鹤见媒”则透露出一种命运多舛、遭遇不幸的感慨。鹤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吉祥之物,而这里却成为了灾难的预兆,显示了诗人对于自己遭受厄运的无奈。

“此道未行身有待”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理想或信念的坚守与期待。尽管现实中并未能够实现,但身体仍在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体现出一种执着与坚持。

最后,“古人不见首空回”则是借用历史人物的无奈离去,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改变既定命运的无力感。首字空白,有一种突然中断的感觉,也许在暗示诗人的某种悲凉情绪。

“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在未来的某一年,能够隐居于山水之间,再次打开那些尘封已久的书籍与文卷,寻求一份宁静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田园荒凉、个人学问、对自然的寄托、命运的无奈、理想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一)

青衫憔悴北归来,发有霜根面有埃。

群吠我方憎猘子,一鸣谁更识龙媒。

功名落落求难值,日月沄沄去不回。

胜事与身何等近,酒樽诗卷数须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答彦珍

手得封题手自开,一篇美玉缀玫瑰。

众知圆媚难论报,自顾穷愁敢角才。

君卧南阳惟畎亩,我行西路亦风埃。

相逢不必嗟劳事,尚欲赓歌咏起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董伯懿松声

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微之即席

酿成吴米野油囊,却爱清谈气味长。

闲日有僧来北阜,平时无盗出南塘。

风亭对竹酬孤峭,雪径寻梅认暗香。

江水中?应未变,一杯终欲就君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