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一)

青衫憔悴北归来,发有霜根面有埃。

群吠我方憎猘子,一鸣谁更识龙媒。

功名落落求难值,日月沄沄去不回。

胜事与身何等近,酒樽诗卷数须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穿着青衫疲惫地从北方归来,头发已有了白霜,脸上布满风尘。
面对群犬的狂吠,我更厌恶那些狂躁的狗,一旦我发出深沉的声音,又有谁能理解我的价值像识龙的信使一样。
追求功名如同大海捞针,艰难而难得实现,时光匆匆流逝,无法回头。
美好的事物离我如此之近,不如多饮酒、吟诗,享受生活。

注释

青衫:古代读书人的服装。
憔悴:形容面容疲倦、衰弱。
北归:从北方回来。
霜根:白发的代称。
面有埃:脸上有灰尘。
猘子:狂犬,比喻不识大体的人。
龙媒:古代比喻贤能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落落:稀疏、难得的样子。
日月沄沄:形容时光如流水般流逝。
胜事:美好的事情。
何等近:非常接近。
酒樽:酒杯。
诗卷:诗集。
数须开:常常打开,享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来的行者,穿着青色的衣衫,看起来憔悴而疲惫。他的头发上有霜根,脸上布满尘埃。这表明他可能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旅途,也许是因为战乱或其他原因不得不北归。诗中也描绘了一种孤独和被排斥的情形,他遭到了猘子的吠咬,这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象征着他人的误解或攻击。而“一鸣谁更识龙媒”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尽管受到外界的不理解,但他坚信自己的能力如同传说中的龙媒能被发现。

接下来的两句“功名落落求难值,日月沄沄去不回”抒写了功业和时间的无情流逝。功名在世人眼中虽然显得重要,但却是难以把握的;而日月则象征着时间的不断流失,不可逆转。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个人努力与世界变迁之间关系的感慨。

最后两句“胜事与身何等近,酒樽诗卷数须开”则是诗人对于如何面对现实的一种自我安慰和逃避。他似乎在提醒自己,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可以通过饮酒、阅读诗文来寻找心灵的寄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认同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如何在困境中保持自我、坚持理想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答彦珍

手得封题手自开,一篇美玉缀玫瑰。

众知圆媚难论报,自顾穷愁敢角才。

君卧南阳惟畎亩,我行西路亦风埃。

相逢不必嗟劳事,尚欲赓歌咏起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董伯懿松声

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微之即席

酿成吴米野油囊,却爱清谈气味长。

闲日有僧来北阜,平时无盗出南塘。

风亭对竹酬孤峭,雪径寻梅认暗香。

江水中?应未变,一杯终欲就君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酬子玉同年

盛德无心漠北窥,蕃胡亦恐势方羸。

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赵将时皆思李牧,楚音身自感钟仪。

惭君许我论边锁,俎豆平生却少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