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花净何须艳,林深不隔香。
初闻无处觅,小摘莫令长。
春落秋仍发,梅兼雪未强。
缥瓷汲寒甃,浅浸一枝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橘花在秋天独特的美丽。开篇两句“花净何须艳,林深不隔香”表明橘花即使不需过分华丽,却能以其清新的形态散发出淡雅的香气,即便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也不受阻碍。
接下来的“初闻无处觅,小摘莫令长”则是诗人对橘花的最初感受和细心的摘取行为,既表达了对这种小巧花朵的喜爱,也体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
第三句“我闻道梅子黄时”展示了时间的流转,以及春去秋来的季节交替。紧接着“初闻橘中橘”则是诗人在这个过程中对橘花特有的发现和欣赏,强调了这种花朵在不同季节中的独有之美。
最后两句“我欲穿花寻路入,又恐落花随我归”表达了一种既想深入自然之中去探索橘花的愿望,同时又担心这种行为会打扰到这些脆弱的生命,带有一丝对自然干预的忧虑。
诗中的意象丰富,每一句都巧妙地将橘花与周遭环境融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通过这一切,读者仿佛能闻到那清新的香气,感受到秋日中那些微小而独特生命的美好。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夜气凉于水,高斋可当楼。
古来除却月,此外更无秋。
寒入兰心劲,光随菊脚流。
惟愁清不极,清极却成愁。
宿有青霞愿,惟应白鹭知。
风烟聊晚望,山水入秋宜。
老里还多病,贫中却剩诗。
浪愁馀热在,会自有凉时。
随分哦诗足散愁,老怀何用更冥搜。
聿来胥宇蚁移穴,无以为家燕入秋。
盖世功名吹剑首,平生忧患淅矛头。
从今归去便归去,未到无颜见白鸥。
稚子慵都睡,先生唤不应。
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半醉聊今古,千年几废兴。
有怀人未会,不乐我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