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其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功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形式: 六言诗

鉴赏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五)》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真谛。

首先,诗人指出“大道不由行得”,意即真正的道理并非通过表面的行为所能获得,而是需要深入内心,理解其本质。接着,“说行权为凡愚”则强调了仅依赖外在行为而忽视内在理解的浅薄性。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功夫”表明了正确的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理解道理后审视行为,才能发现过去的努力可能徒劳无功。这反映了对修行过程的深刻反思。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提出悟道的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强调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重要性。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告诫人们不应固守他人的见解,而应回归本心,寻找自己的真理。这体现了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精神。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鼓励读者自己去理解和实践这些道理,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强调了个人体验和内省的重要性。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意味着通过修行可以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并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净化。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表达了通过修行获得的自由与快乐,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最后,“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则以比喻的方式,鼓励人们主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如同购买了内心的解脱,从此不再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理念,强调了悟道、实践、自我探索和内心解脱的重要性,是对修行者的一次精神上的引导和激励。

收录诗词(40)

宝志(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乘赞十首(其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

大乘赞十首(其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形式: 六言诗 押[霰]韵

大乘赞十首(其八)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沈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黑。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形式: 六言诗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