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绵山中多青松风俗贱之止供樵爨之用郡斋僧刹不见一本余过而太息辄讽通守晋伯移植佳处使人知为可贵东川距绵百里馀入境遂不复有晋伯因以为惠沿流而来至此皆活作诗述谢并代简师道史君

越王楼下种成行,濯濯分来一苇杭。

偃盖可须千岁干,封条已傲九秋霜。

含风便有笙竽韵,带雨偏垂玉露光。

免作爨烟茅屋底,华轩自在拂云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越王楼下的树木整齐排列,一根根苇子挺拔如航船。
树冠宽阔,似乎等待千年才能长成,历经九个秋天严霜仍傲立。
微风吹过,仿佛奏响了笙笛乐曲,带着雨滴,它闪耀着如玉露般的光芒。
不必在茅屋炊烟中默默无闻,这华美的树梢高高直入云霄。

注释

濯濯: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偃盖:树冠宽大,倾斜如伞。
干:树干。
封条:比喻树皮的纹理。
笙竽韵:笙和竽的音乐声,象征美妙的声音。
玉露:形容露水晶莹如玉。
爨烟:烧火做饭时产生的烟雾。
华轩:华丽的车子,这里指树梢。
拂云长:高耸入云,形容树梢之高。

鉴赏

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以松树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松树的欣赏和对其命运的感慨。

第一首诗描绘的是越王楼下的竹子,竹子生长整齐,历经风雨仍坚韧挺拔。"偃盖可须千岁干"赞美其高大挺拔,"封条已傲九秋霜"则强调其耐寒的特性。竹子在风中摇曳如音乐,雨后晶莹如玉露,诗人希望它们能远离烟火,生长在华美的环境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珍视和期望。

第二首诗则是薛绍彭借左绵山中的松树被忽视,仅用于柴火之用,他对此感到叹息。后来郡守将松树移植到佳处,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郡守的感激,并希望通过诗歌让更多人认识到松树的价值。诗中"沿流而来至此皆活"描述了松树生命力的顽强,"代简师道史君"则暗示了诗人借此诗向友人传达敬意。

两首诗都通过松树这一意象,寄寓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赞美和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

收录诗词(45)

薛绍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汉高帝试剑石

丰沛布衣吴芮客,回首咸秦坐悽恻。

漫随霸楚西道迁,未甘汉地山河窄。

随身三尺青龙子,曾断当涂素灵死。

手提岩上试秋水,大石迎风开披靡。

东归欲整堂堂阵,吴儿未足劳馀刃。

炎灵天启定中原,大言成事人方信。

君不见不侯飞将能射虎,误中他山犹饮羽。

形式: 古风

论笔砚间物

研滴须琉璃,镇纸须金虎。

格笔须白玉,研磨须墨古。

越竹滑如苔,更须加万杵。

自封翰墨卿,一书当千户。

形式: 古风

和米芾为梁唐不收慰问帖寄诗

圣贤尺牍间,吊问相酬答。

下笔或无意,兴合自妍捷。

名迹后人贵,品第分真杂。

前世无大度,危乱相乘蹑。

白发如莲帽,騧马似瓜贴。

触事为不祥,凶语弃玉躞。

料简纯吉书,乃有十七帖。

当时博搜访,所得固已狭。

于此半千岁,历世同灰劫。

真圣扫忌讳,尽入淳化箧。

巍巍覆载量,细事见广业。

唐人工临写,野马成百叠。

硬黄脱真迹,勾填本摹榻。

今惟典刑在,后世皆可法。

形式: 古风

和米芾李公炤家二王以前帖宜倾囊购取寄诗

圣草神踪手自持,心潜模范识前规。

惜哉法书垂世久,妙帖堂堂或见遗。

宝章大轴首尾俱,破古欺世完使离。

当时鉴目独子著,有如痼病工难医。

至今所收上卷五,流传未免识者嗤。

世间无论有晋魏,几人解得真唐隋。

文皇鉴定号得士,河南精识能穷微。

即今未必无褚獠,宁馨动俗千金赀。

古囊织褾可复得,白玉为躞黄金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