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山歌吊宋故太傅枢使越国张公祠

罗刹江头湖不至,范文虎入临安市。

范阳将军气如虹,背城请战遭乖刺。

臣妾佥名谢道清,谁忍连署迎北使。

庆元都府亦雄藩,孟传昌元那足恃。

空馀巾子山头一片石,聊驻残军麾赤帜。

嗟哉天之所废莫能兴,抟土逐日成何事。

只有孤忠一腔血,天亦无能夺我志。

谁家幺么卞竖子,甘言来说蛟关澨。

将军错认作从王,不惜庖丁陈脍胾。

牡砺滩头白浪高,金鳌背上哀云渍。

酒阑方为哭神州,投袂而嗔惊犀兕。

尔舌尚存真维厉,尔肉不食应投畀。

此是刀山大道场,尔戴尔头昩趋避。

尔时海上正扬波,鼍鼓逢逢起云际。

长鲸怒目献长矛,神龙鼓鬐效神匕。

剑光磨糊,刃痕拂戾。

鸡山之鸡争哀鸣,虎山之虎群忿詈。

将军笑抚竖子尸,所恨尔帅远莫致。

俄传除地乃更饮,诸公为我同心济。

国家运祚正灵长,一汴二杭犹未替。

况有文陈两相公,大声邛须扶正义。

茫茫溟海落日斜,重为此牛此酒出头地。

扬帆而前即东瓯,葱葱天水双龙有佳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巾子山歌吊宋故太傅枢使越国张公祠》由清代诗人全祖望创作,通过对巾子山的历史遗迹和宋朝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感慨。

诗中描绘了罗刹江畔的景象,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接着,通过“范文虎入临安市”、“臣妾佥名谢道清”的描述,勾勒出宋朝末年政治局势的动荡与复杂。范阳将军的形象则象征着英勇与豪情,但“背城请战遭乖刺”揭示了英雄的悲剧命运。

“庆元都府亦雄藩,孟传昌元那足恃”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能力的质疑,强调巾子山作为历史见证的重要性。“空馀巾子山头一片石,聊驻残军麾赤帜”则寄托了对英雄精神的怀念与敬仰。

“天之所废莫能兴,抟土逐日成何事”是对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感慨,强调了个人意志在大势面前的渺小。“只有孤忠一腔血,天亦无能夺我志”表达了对忠诚与坚持的赞美。

后半部分通过“尔舌尚存真维厉,尔肉不食应投畀”讽刺了那些背叛与欺骗的行为,强调了正义与忠诚的价值。“此是刀山大道场,尔戴尔头昩趋避”进一步强化了对英雄行为的崇敬。

最后,“俄传除地乃更饮,诸公为我同心济”表达了对团结与合作的呼唤,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国家运祚正灵长,一汴二杭犹未替”强调了国家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整首诗以巾子山为背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对英雄的颂扬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798)

全祖望(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学者称谢山先生。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字:绍衣
  • 号:谢山
  • 籍贯: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 生卒年:1705-1755

相关古诗词

夹竹桃花盛放诗以志别

异哉岁寒姿,乃与群芳叶。

一变入梅岑,疏影香猎猎。

再变入兰畹,有膏清足挹。

三变入桃林,猩猩红一捻。

合之如互体,杂物乃相挕。

分之如两象,同德自相接。

天巧过寄生,人功薄移贴。

因思草木性,足入京焦箧。

遂以夭夭花,附兹猗猗叶。

几疑美人虹,堕落君子牒。

毕竟岁寒姿,不随春偞偞。

彼实则已殽,此箭乃稠叠。

贞心拒严霜,芳影拆秀荚。

方酹花间鸱,已催江上屧。

惆怅别此君,刘郎长不惬。

形式: 古风

舟次半浦再哭五岳游人兼东两嗣君

薤露凄凉江上来,寿宁堂下几徘徊。

大椿倏已随朝露,带草依然染绿苔。

为幸荆花重合秀,不教菌蠹得成灾。

夜台此足怡先志,纯孝原非仅致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五岳游人欲刊予所作梨洲先生墓碑未及而卒临之成先志鸠工诗以美之

此志高州恨未成,尊公諥委最伤情。

墓门长作呜呼字,宰木谁传恸哭声。

再世證人宁坠地,百年报本克寻盟。

秪愁东国人伦重,惭愧中郎任丽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蜀山渡口守潮

停挠蜀山头,梦入蜀冈尾。

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

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

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

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

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

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

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