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丁博士升工部员外赴南京

颂台迢递切红云,博士官閒净俗氛。

礼典曾陪青琐议,仙韶常到紫坛闻。

蓟门柳暗欣簪盍,潞渚荷香惜袂分。

此去升迁展才用,共谁时论考工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名为《太常丁博士升工部员外赴南京》。诗中描绘了丁博士即将升迁至工部员外,前往南京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丁博士才华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仕途的期许。

首句“颂台迢递切红云”,以“颂台”象征丁博士的职位与声望,“迢递”形容其升迁之路漫长而高远,“切红云”则暗示其地位之显赫,如同接近天际的红云一般。这一句既表达了对丁博士过去成就的肯定,也预示了他未来的辉煌。

“博士官閒净俗氛”一句,通过“博士官”点明丁博士的身份,同时“閒”字暗示其在官场中的清闲与从容,而“净俗氛”则强调其人格的高洁与不染尘埃,展现出丁博士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更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超凡脱俗的品质。

“礼典曾陪青琐议,仙韶常到紫坛闻”两句,运用了“青琐”和“紫坛”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青琐”通常指皇宫的门窗,这里用来形容丁博士参与过重要的宫廷礼仪讨论;“紫坛”则是道教仪式的场所,此处暗示丁博士在文化或宗教领域也有着深入的涉猎。这两句不仅赞扬了丁博士在学术和文化上的广泛涉猎,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礼仪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蓟门柳暗欣簪盍,潞渚荷香惜袂分”描绘了丁博士即将离别时的情景。通过“蓟门柳暗”和“潞渚荷香”这两个意象,分别象征着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同时也寓含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留恋。其中,“簪盍”和“袂分”则直接表达了离别之情,既有对相聚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期待。

最后一句“此去升迁展才用,共谁时论考工文”展望了丁博士升迁之后的前景。这句话既是对丁博士才能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在新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此去之后,又有谁能与我一同探讨工艺与文学呢?”这既是对同僚的邀请,也是对自己未来工作伙伴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丁博士个人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其未来仕途的展望,展现了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深切祝福。诗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人才华和道德品质的高度赞扬。

收录诗词(2068)

杨士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字:士奇
  • 号:东里
  •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 生卒年:1366~1444

相关古诗词

送江御史兼寄林懋弘

十年冠豸侍明廷,词苑编摩况有声。

不效䧹鹯驰世誉,直将冰檗重台评。

吴城霜下迎骢马,浙水秋高驻旆旌。

应共三山林宪使,玉壶寒露烱双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陈时显归南京兼简广哲(其一)

联官玉署多年别,考绩金台两度逢。

往昔知心成落落,即今分手复匆匆。

蓟门雨挟风声急,潞渚波连海气浓。

无限离情阻相送,青山杳杳树濛濛。

形式: 七言律诗

送陈时显归南京兼简广哲(其二)

素襟不受一尘缁,文苑英游共所知。

旧羡丰姿清似玉,今看衰鬓亦成丝。

柏堂昼掩无公务,竹槛春吟有妙辞。

想共东邻欧主事,清谈常过夕钟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胡若思宾客

乐静忘忧养性灵,豫章城外一茅亭。

窗涵南浦千寻碧,门对西山万叠青。

每羡林泉归倦翼,独怜江海尚浮萍。

已知安邑浑无累,犹有人求伏氏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