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主簿母挽词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馀。

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雎》。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

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闺中的兰花和美玉映照着乡间的景象,虽然过去贫穷但生活乐趣依旧丰富。
不只是家中妻子操持家务,还因为《麟趾》这首诗懂得了《关雎》的深情厚意。
如云的车马突然回到仙境般的家乡,古老的树木依旧环绕着旧居。
怎能忍心带着满腔的千斛泪水,一时间全部洒在老莱子般的衣襟上。

注释

闺庭:闺房庭院。
兰玉:比喻美好的品德或物品。
中馈:古代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之事。
《麟趾》:古代诗歌,象征子孙众多。
《关雎》:《诗经》中的爱情诗篇。
云軿:华丽的车子,这里比喻高贵的归乡。
仙府:神仙居住的地方,比喻故乡。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古老的家园。
老莱裾:老莱子的衣服,比喻年迈的亲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其母亲余主簿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通过描绘闺庭景象与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馀。岂独家人在中馈,卻因《麟趾》识《关雎》。"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在这个环境里,即便是平凡而贫困的日子,也充满了快乐和余裕。这里的“闺庭兰玉”象征着母亲的贤淑与家风,而“自昔虽贫乐有馀”则表明即使生活清贫,但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之乐已经足够丰盈。"岂独家人在中馈,卻因《麟趾》识《关雎》" 这两句强调了诗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如《麟趾》、《关雎》,认识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这几句诗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思。"云軿"是古代神话中仙人的车辆,这里借指母亲去世升入仙界。"乔木依然拥旧庐"则形象地描绘了家园依旧,只是缺少了母亲的身影,使人不禁生出无限哀伤。最后两句,诗人以极其沉痛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去世的巨大悲痛,以及无法抑制的泪水。

整首挽词通过对家园、母爱和文化传承的深情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无尽思念与哀悼之情,是一篇充满亲情力量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答陈述古二首(其一)

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

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答陈述古二首(其二)

小桃破萼未胜春,罗绮丛中第一人。

闻道使君归去后,舞衫歌扇总成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张安道乐全堂

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

步兵饮酒中散琴,于此得全非至乐。

乐全居士全于天,维摩丈室空翛然。

平生痛饮今不饮,无琴不独琴无弦。

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但令端委坐庙堂,北狄西戎谈笑了。

如今老去苦思归,小字亲书寄我诗。

试问乐全全底事,无全何处更相亏。

形式: 古风

张文裕挽词

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方推德业馀。

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

济南名士新彫丧,剑外生祠已洁除。

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