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寺

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

万人采斲富媪泣,祇有金帛资豪奸。

脱身献佛意可料,一瓦坐待千金还。

月华三火岂天意,至今茇舍依榛菅。

僧言此地本龙、象,兴废反掌曾何艰。

高岩夜吐金碧气,晓得异石青斓斑。

坑流窟发钱涌地,暮施百镒朝千锾。

此山出宝以自贼,地脉已断天应悭。

我愿铜山化南亩,烂漫黍麦苏茕鳏。

道人修道要底物,破铛煮饭茅三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题临安邸》。诗中通过对月华寺铜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佛教异化的讽刺。

“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 这两句开篇便揭示主题,批判天道不仁,将自然之物变成财富的象征——铜山。天公,即天道或上天,不应如此冷酷无情,使万物成为人的贪婪工具。

“万人采斲富媪泣,祇有金帛资豪奸。” 描述民众为了追求财富而劳碌奔波,甚至不惜牺牲道德,而那些富有的女子却只为豪门之徒挥霍。这里的“富媪”指的是依附于权贵之家的女性。

“脱身献佛意可料,一瓦坐待千金还。” 此处讽刺有些人为了获得财富而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甚至献祭给佛像以求回报。这种做法显得既荒唐又愚昧。

“月华三火岂天意,至今茇舍依榛菅。” “月华”指的是月牙形的山峰,“三火”可能是指自然界中不可抗力的力量,如风、水和火。诗人质疑这种现象是否真是天意所为,而“茇舍依榛菅”则表达了对于过去佛寺遗址的依恋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僧言此地本龙、象,兴废反掌曾何艰。高岩夜吐金碧气,晓得异石青斓斑。” 描述僧人对这片土地有着传说中的美好记忆,但现实却是荒凉的山岩在夜晚散发出金色光芒,而清晨则显露出异样的青色斑纹。

“坑流窟发钱涌地,暮施百镒朝千锾。” 这里形容人们对财富的贪婪,无论白天黑夜,都在挖掘山石以寻找宝藏。

最后几句:“此山出宝以自贼,地脉已断天应悭。我愿铜山化南亩,烂漫黍麦苏茕鳏。道人修道要底物,破铛煮饭茅三间。” 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破坏自然、贪图财富行为的不满,并希望这座铜山能化作南方的良田,长满了黍麦,让人们能够安稳生活。最后一句则是对道士修行所需物资的提醒和讽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性、宗教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苏轼在社会批判和文学艺术上的高超造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鍊。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碧落洞

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

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

阳崖射朝日,高处连玉京。

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

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

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泉流下珠琲,乳盖交缦缨。

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

小语辄响答,空山白云惊。

策杖归去来,治具烦方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峡山寺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我行无迟速,摄衣步孱颜。

山僧本幽独,乞食况未还。

云碓水自舂,松门风为关。

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

佳人剑翁孙,游戏暂人间。

忽忆啸云侣,赋诗留玉环。

林深不可见,雾雨霾髻鬟。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