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襄阳李尚书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水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深情。诗中通过梅柳的寒发,襄阳的记忆,以及树暖红烛、江清碧油等意象,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又不失温馨的自然环境。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这两句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襄阳的山川景色,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里的清新与宁静。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这里诗人提到的是当时流行的学术风气和文学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对文学才华的重视。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这两句描写了官府的仪式和权力的象征,是诗人对朋友李尚书即将担任的重要职务表示祝贺之情。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这里的“汉沔”指的是长江流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太平,百姓安居,皇帝无忧的美好愿望。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诗人提及山简(李尚书字),并强调其文学才能是由家庭传承而来,这里的“本自习家流”显示了诗人的赞赏和对友人文艺才华的肯定。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勉励与祝愿,希望朋友不要忘记寻求心灵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襄阳美丽山水之情难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友人的深切祝愿,展现了诗人李益的情感世界及其深厚的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68)

李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字:君虞
  • 生卒年:约750—约830

相关古诗词

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

今来我访旧,泪洒白云天。

讵欲匣孤响,送君归夜泉。

抚琴犹可绝,况此故无弦。

何必雍门奏,然后泪潺湲。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宿冯翊夜雨赠主人

危心惊夜雨,起望漫悠悠。

气耿残灯暗,声繁高树秋。

凉轩辞夏扇,风幌揽轻裯。

思绪蓬初断,归期燕暂留。

关山蔼已失,脸泪迸难收。

赖君时一笑,方能解四愁。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三考四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形式: 古风

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

连冈出古寺,流睇移芳宴。

鸟没汉诸陵,草平秦故殿。

摇光浅深树,拂木参差燕。

春心断易迷,远目伤难遍。

壮日各轻年,暮年方自见。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