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与道颜智俱二僧居武宁明心寺未几与俱避贼山中颜几不免绍兴三年复会于广寿寺偶作一首

昔与二子居明心,避贼夜走南山阴。

天寒更蹋沮洳径,月黑错堕杨梅林。

历险登危四三里,少复前行过溪水。

平明乞火野人家,十日身藏岩窟里。

闽俱叹我装赍空,蜀颜转陷妖氛中。

谁言性命脱针孔,沉忧伤人衰疾同。

春风酣酣柳边寺,相对梦中论梦事。

莫嫌薄饭一茎齑,郡国而今无鼓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两位僧侣在战乱中逃难的经历,以及重逢后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艰难时局的深切忧虑和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

首句“昔与二子居明心”,点明了诗人与两位僧侣曾共居明心寺的过往。接着,“避贼夜走南山阴”描述了他们为了躲避贼寇,夜晚匆忙逃往山中的情景。通过“天寒”、“月黑”等词,营造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

“历险登危四三里,少复前行过溪水”则展现了逃难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他们穿越险境,跋涉数里,最终越过溪流。这一段描绘了逃亡的不易,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渴望。

“平明乞火野人家,十日身藏岩窟里”描述了他们在野外求生的情景,白天向村民求助,夜晚则躲藏在岩洞中避难。这种生活状态既反映了他们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闽俱叹我装赍空,蜀颜转陷妖氛中”表达了对同伴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战乱对不同人的影响。

“谁言性命脱针孔,沉忧伤人衰疾同”则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即使在生死边缘得以逃脱,内心的忧虑和痛苦依旧如影随形,甚至可能导致身体的衰弱。

最后,“春风酣酣柳边寺,相对梦中论梦事”描绘了重逢后的情景,春风拂面,柳树轻摇,两人在寺庙中相谈甚欢,仿佛在梦中讨论梦境。这不仅体现了重逢的喜悦,也暗示了他们对过去经历的共同回忆和思考。

“莫嫌薄饭一茎齑,郡国而今无鼓鼙”则是对现实的感慨,尽管食物简单,但庆幸的是,如今国家安宁,不再有战争的喧嚣。这句话表达了对和平的珍惜和对过去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421)

韩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学者称他陵阳先生。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字:子苍
  • 号:牟阳
  • 籍贯: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
  • 生卒年:1080~1135

相关古诗词

送贤上人归云门庵

云门秀色连云居,石林参天冬不枯。

溪回彷佛菜叶下,路转崔嵬茆屋孤。

上人一口尽诸佛,肯顾世上群儿愚。

独寻庞老不惮远,此事古有今人无。

我穷活计依精庐,千年香火勤朝晡。

远来无物可祗待,苦笋淡粥同斋盂。

翻然别我出门去,春雨趁耕姜芋区。

不须领众强自苦,一庵高卧真良图。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送秀老住南岳上封寺

人生孰不营,世事复见羁。

独有山居佳,古语不我欺。

君今视霄汉,已与诸佛期。

而我在泥滓,未免高人嗤。

劝君安此山,老大将何之。

底处不相见,勿言长别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久雨溪涨寿朋惠示长句次韵一首

缘云细路投僧坊,路边松楠森自行。

初来紫竹半含箨,白花忽已吹垂杨。

念昔联翩背京洛,于时初登君子堂。

还朝我执太史笔,侍宴君持光禄觞。

由来用舍判殊路,玉堂绛阙遥相望。

公车推轮下庾岭,我舟捩柁辞黄冈。

艰难晚厄汝溪上,天雨属闻颓院墙。

不忧漏湿有新句,醉墨在纸犹淋浪。

桃花水涨鸟不渡,安得奋飞来我旁。

夜来颠风起天末,起占初日照屋梁。

明窗洗砚午阴寂,前荣观棋春昼长。

百年未满且挈挈,万缘顿息宁皇皇。

更能伴我千钟饮,径欲因公倒橐装。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沩山显化士往印经

石路天新雨,问僧何日来。

云求法舍利,庶用镇崔嵬。

我有一句子,不从黄卷开。

相逢未可举,伫子卞山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