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人泛舟

前旬小雨飞廉纤,今旬夜雨声满檐。

高原草青花欲消,幽人意与春萧条。

四山不复见桃李,开到梨花春有几。

似闻城下野水生,正好浮舟烟雨里。

形式: 古风

翻译

上旬的小雨如细丝飘落,这旬夜晚的雨声充满屋檐。
高原上的花草似乎快要凋零,诗人的内心也因春天的萧瑟而凄凉。
四周的山上已不再有桃花李花盛开,梨花开放的春天还有多少时日呢。
仿佛听到城下的野外水位上涨,正适合在烟雨中划船漫游。

注释

前旬:指过去的十天。
廉纤:形容雨丝细密。
夜雨声满檐:夜晚的雨声大得好像充满了屋檐。
高原草青:高原上的草地一片翠绿。
幽人:隐士,此处指诗人自己。
春萧条:春天显得冷清、寂寥。
四山不复见桃李:四周的山上已经看不到桃花和李花。
开到梨花春有几:梨花开了,春天还能持续多久。
城下野水生:城下的河水上涨。
浮舟烟雨里:在烟雨中划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雨中的山村风光画面,诗人通过对比两个时段的细雨,以及对春天自然景物的观察,抒发了自己与世隔绝、隐居山林的情怀。

诗的前两句“前旬小雨飞廉纤,今旬夜雨声满檐”,通过对比上旬和本旬的细雨,表现出春天雨水不断的景象。这里的小雨既润物又不破坏春意,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观察。

“高原草青花欲消,幽人意与春萧条”则描绘了一幅山村初春的情景,高原上的草已经绿了,野花即将凋谢。"幽人"指隐居的人,即诗人自己,他的心境和春天的萧瑟相随,这里的“萧条”形容春意的淡薄,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

接着,“四山不复见桃李,开到梨花春有几”,则表达了对外界美景的怀念与失落。"四山"指的是周围的高山,而不能再看到桃李,这里可能隐含着一种隔绝和独处的情绪。诗人提及“梨花”,是因为它比桃李开放时间晚,询问春天还剩多少时日,也许是在叙述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常。

最后,“似闻城下野水生,正好浮舟烟雨里”,则是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解脱的向往。这里的“似闻”表示一种想象中的声音,而不是真实听到的,这里的“野水生”指的是远方的溪流在春天中苏醒的声音。“正好浮舟烟雨里”,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乘船漂泊,融入烟雨之中,是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脱尘世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隐居者与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情怀。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老罢

满谷千千万万红,含情一一待春风。

难将朽质争娟好,拚却轮囷似老松。

形式: 七言绝句

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其四)

行客日暮时,愁闻萧条风。

云山当我前,适与清兴同。

夕涧生白烟,蒸空自溟濛。

林壑岂不佳,陟降烦奴僮。

径侧有黄花,凄疏隐珍丛。

我欲采落英,恨无圣贤中。

徘徊恋幽意,欲住兴来穷。

山深月正黑,投驿尚匆匆。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其一)

行客路正远,曦驭已西驰。

霜风吹草树,眇眇连荒陂。

如何羁旅怀,更值摇落时。

四序歘已晚,我生可无衰。

尚纡俗吏袍,久负南山期。

吾庐岂固好,此身自安之。

胡为终岁别,使我心怕悲。

故园松菊荒,静计勿差池。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其三)

我行均阳道,冈阜如群驼。

涧石既齿齿,寒山亦峨峨。

乔林木叶尽,仰见鹤鹳窠。

风景固不殊,举目异山河。

我生虽尚壮,百虑纷已多。

祗今且如此,后日当奈何。

细较平生中,忧乐恒相摩。

悲吟谁复听,日暮越前坡。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