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公。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著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石耳峰顶通天路,梵音堂下月照泉边。
此生初次品尝庐山之水,未来或许只能参悟雪窦寺的禅理。
袖中的珍贵经书尚未示人,梦中已预见到华美的车盖传递。
又有谁真正了解嵇康这样的高士,野生的鹤并非真正的仙人。

注释

石耳峰头: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路接天:道路直通云霄。
梵音堂下:指寺庙下的地方,有佛音回荡。
月临泉:月光映照在泉水上。
庐山水:庐山的泉水,庐山以美水闻名。
他日:将来的一天。
徒参:只能通过参禅来领悟。
雪窦禅:雪窦寺的禅学,可能指禅宗修行。
袖里宝书:袖中的珍贵书籍。
犹未出:还未公开或展示。
梦中飞盖:梦中出现的华丽车盖,象征地位或成就。
已先传:已经在梦中预示。
嵇中散:嵇康,字中散,三国时期名士。
昂藏:举止不凡,气度超群。
未是仙:并不只是因为外在的超凡而被称为仙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禅院景致,开篇“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两句,以雄伟的山势和幽静的寺院氛围,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通过这种环境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两句,则表明诗人对这片仙境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精神上的依恋。这不仅是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心灵层面的洗涤和提升。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两句,透露出诗人身怀绝技或秘密知识,而这种知识在梦境中甚至有所预示。这里的“宝书”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财富或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嵇康(嵇中散)这种文人的赞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仙”的定义有着自己的理解,即不仅仅是外在的隐逸生活,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自由和超脱。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心灵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书李公择白石山房

偶寻流水上崔嵬,五老苍颜一笑开。

若见谪仙烦寄语,匡山头白早归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