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橘

蚁踏金苞四五株,洞庭山上味何殊。

不缘松树称君子,肯便甘人唤木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蚂蚁在四五株金色的苞片上爬行,洞庭山上的味道有何特别之处。
如果不是因为松树赋予了它的高尚品质,人们怎么会称它为君子呢?又怎会亲切地称它为‘木奴’。

注释

蚁踏:蚂蚁在上面爬行。
金苞:指植物的金色苞片。
洞庭山:位于湖南的一座名山。
味何殊:味道有什么不同。
松树:象征高洁品质。
君子: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
甘人:甜美的人,这里指植物的果实。
木奴:对某些植物(如柑橘)的昵称,意为被人们驯服的‘奴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点。

“蚁踏金苞四五株”,这里的“蚂蚁”象征着勤劳与小巧,而“金苞”则是橘子未成熟时的金黄色,通过这种细微之处,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界中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欣赏。数字“四五”可能隐含某种规律或节奏,为诗歌增添了一丝生机。

“洞庭山上味何殊”,则是将前文的具体景象与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强调了这种美好感觉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这里的“洞庭山”不仅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名,也象征着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

接着,“不缘松树称君子”,诗人通过否定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说明他并不认同将松树比喻为君子的传统观念,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情感体验。这里的“君子”一词,是儒家文化中对品德高尚者的称呼,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传统美学标准的一种超越。

最后,“肯便甘人唤木奴”,则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他愿意接受大自然赋予的名字,即使被人们称作“木奴”(古代对农夫或山人的贬义称呼),也感到心甘情愿。这不仅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也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评判的精神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取向,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个人思考与超越。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律师

薝卜花红径草青,雪肤冰骨步轻轻。

今朝暂到焚香处,只恐床前有虱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春送僧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秋末寄武昌一公

见说武昌江上住,柏枯槐朽战时风。

知师诗癖难医也,霜洒芦花明月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送少年禅师二首(其一)

秀眉青目树花衣,一钵随缘智不知。

佛与轮王嫌不作,世间刚有个痴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