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其三)

大府闻告急,飞章达天衢。

檄令厦门道,就近携所需。

帑金出厅库,薯丝购海嵎。

剋期渡溟渤,未敢缓须臾。

东海偏作剧,漂泊月有馀。

幸不葬鱼腹,居然到澎湖。

台阳镇道府,早檄大令徐。

沈施二巡检,先后临灾区。

折桅与断舵,倾覆尤堪虞。

分投稽户籍,冒险忘捐躯。

援照昔年例,火速开仓储。

监放选绅士,手不假隶胥。

老弱戴皇仁,襁负来于于。

余也心孔亟,思民口可糊。

计尔丁多寡,计尔家有无。

计尔饔飧后,计尔刈穫初。

务使沾实惠,普遍海之隅。

恺泽实汪濊,臣工敢迂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周凯所作的《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中的第三首,主题为对灾民的救助与关怀。

诗中描述了在紧急情况下,官员们迅速响应,通过飞章上奏朝廷,调动资源,包括资金和物资,以应对灾难。他们派遣官员前往灾区,购买急需的物品,并确保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体现了高效与紧迫感。面对海上恶劣条件,尽管面临风险,但最终成功将物资送达目的地。

到达灾区后,地方官员立即组织力量,调查户籍,确保援助能够准确分配给需要的人群。面对船只损坏、人员伤亡的情况,他们采取措施,稳定局面,同时迅速开放仓库,发放粮食,避免灾民陷入困境。在这一过程中,官员们亲自参与,不借助他人,展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亲民精神。

诗中特别提到对老弱病残群体的特别关注,强调了他们的需求,以及如何根据人口数量、家庭状况、食物供应和收获情况来合理分配援助。这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在分配资源时的细致考虑。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种大规模救助行动的赞赏,认为它体现了深厚的恩泽,同时也鼓励官员们在执行任务时不应受到传统官僚体系的束缚,应更加灵活、高效地服务于民众。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应对的组织能力、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官员的责任与担当。

收录诗词(94)

周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嘉庆十六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善诗画,尤工山水。未第时,每阴雨辄入山观烟云出没,以资画趣。有《内自讼斋杂刻》等

  • 字:仲礼
  • 号:云皋
  • 籍贯:浙江富阳

相关古诗词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其四)

蔡生澎湖秀,作歌以当哭。

上言岁凶荒,下言民茕独。

防患思社仓,加赈乞万斛。

悲哉蔡生言,淋浪泪满幅。

读书以致用,进生话款曲。

澎湖蕞尔区,赋税无盈缩。

地种网沪缯,贡饷不及六。

生齿日以繁,大化久沐浴。

岁供不加增,官输不加续。

今以廿载粮,充尔万民腹。

赈抚有成规,但期免沟渎。

极次分贫穷,岂能恣所欲。

止缘阻海风,来迟心愧恧。

转瞬麦秋至,高粱望成熟。

归告蚩蚩氓,安守毋多渎。

形式: 古风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其五)

卓哉蒋刺史,判澎已十年。

视民如孙曾,呼之即来前。

心伤澎民苦,双睫涕泪涟。

死者赙以槥,病者医以钱。

廉俸无多入,心馀力苦绵。

尔民共见知,长官亦可怜。

台阳各大吏,闻报心忧煎。

筹款拨拯济,隔海目悬悬。

使者自厦来,两地相周旋。

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

乃知社义仓,良法本前贤。

苟无义仓钱,旦夕胡能延。

当日劝输将,吝者犹戋戋。

今既解此意,乐岁共勉旃。

行当白大府,设法谋所先。

仓实议增贮,贡税议暂蠲。

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其六)

天灾降有由,由民心所致。

休咎徵洪范,贞祥详礼记。

降吉与降凶,其理明且易。

疠疫及干戈,灾眚无二义。

侧闻濒海民,见海舶失事。

拯物不拯人,乘危抢夺肆。

呼号瞑不援,转因以为利。

上干天心和,降罚垂昭示。

中岂无善良,罚遂及孥稚。

从井或救人,嫂溺尚拯臂。

尔民痛改悔,天心亦欣喜。

适或再遇之,慎勿萌故智。

救人在所急,量财酬高谊。

苍苍有明威,可一不可二。

斯言共记取,切莫视儿戏。

既感覆帱恩,思享升平瑞。

形式: 古风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其一)

澎湖闻说似蓬壶,排列山峦入画图。

帆到未教风引去,神仙只是太清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