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诗二首(其一)

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庐山俯瞰着长江,秀丽景色直插蓝天。
寺庙选在美景之地,相连的景色无比宜人。
东林寺最为幽深开阔,殿宇间缭绕着袅袅轻烟。
莲香飘满天下,无人能及远公的禅莲。
信徒们聚会刚散去,这里已有七百年的历史。
虽人各一方,但我们志趣相同,琴声并非唯一的交流方式。
不能仅用耳朵传授,只能用心灵传递。
迷失的渡口难以穿越,人们以师者为指引的船只。
佛法如雷鸣般震动,这并非偶然之事。
何时能穿上木屐,到浮云之边探寻佛法呢?

注释

庐山:山名。
俯:向下看。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
摩:接触。
招提:寺庙。
胜地:优美的地方。
东林:寺庙名。
幽旷:幽静而开阔。
殿阁:殿堂楼阁。
含:包含,缭绕。
远公莲:指远公的禅莲,象征高洁。
社客:聚集的信徒。
散后:聚会后。
绿绮:古琴名。
丝弦:琴弦。
倾耳授:用耳朵听讲。
心相传:心灵交流。
迷津:迷失的渡口。
师:导师。
法鼓:佛教法会的鼓声。
偶然:意外。
何时:何时能。
蜡屐:木屐。
问法:询问佛法。
浮云边:云雾缭绕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山势雄伟,江水浩渺,秀色直逼青天。诗人选择了佛寺招提作为观赏胜地,赞美了东林寺的幽深开阔和殿阁的仙气缭绕。东林寺的莲花香气远播,象征着远公的高洁品格。时间流逝,寺中僧人已散,历经七百年沧桑。诗人感慨与先贤志趣相投,虽无丝竹相伴,却能心领神会佛法。他期待自己能如信徒般,借师道之舟渡过生活的困惑。最后,诗中提到法鼓声如雷,暗示佛法的震撼力量并非偶然,表达出对佛法修行的向往。诗人期待着某一天能身披蜡屐,前往云雾间的法界求法。整首诗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禅意追求。

收录诗词(90)

陈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 字:莹中
  • 号:了斋
  • 籍贯:沙县城西劝忠坊
  • 生卒年:1057-1124年

相关古诗词

送致政郏丈赴张杭州西湖之约

丈人八十身尤健,心似闲云恣舒卷。

故人邀作武林游,拿舟不道江湖远。

澄波万顷冲融间,尘埃洗尽光阴闲。

登临不倦谢太傅,好与共寻窗外山。

梵刹琳宫绕飞阁,霭色岚光日参错。

遥岑并入眼中来,却爱清秋有摇落。

酒价在逐秋风高,一倒百壶诗正豪。

潮落潮生几人老,我独世累如鸿毛。

兴来即是烟波客,兴尽欲归归便得。

疏巾藜杖日相随,不许征途有南北。

天南天北屡经过,不独丈人清兴多。

欲棹小舟同一醉,手边朱墨奈忙何。

形式: 古风

秦君亭

世梗贤路塞,达人识穷通。

欃枪天宝末,士路如飘蓬。

聘君当此时,卷迹云霞中。

能令千载后,叹息诗人穷。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接花

色红可使紫,叶单可使千。

花小可使大,子少可使繁。

天赋有定质,我力能使迁。

自矜接花手,可夺造化权。

众闻悉惊诧,遣我屡叹吁。

用智固巧矣,天时可易欤。

我欲春采菊,我欲冬赏桃。

汝不能栽接,汝巧亦徒劳。

雨露草必生,雪霜松不死。

不死有本性,必生亦时尔。

汝之所变易,是亦时所为。

时乎不可违,何物不随时。

形式: 古风

揽翠轩

地与烦嚣隔,登临翠色中。

雨馀千亩竹,霜过一山松。

逸兴云无尽,幽怀水不穷。

绝胜花满眼,只得片时红。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