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和斜川诗二首(其二)

采药游名山,恐是韩伯休。

款段下泽车,久师马少游。

两公学真隐,异世今同流。

遇害能鸣雁,多猜不下鸥。

何如脱羁絷,寻壑与经丘。

人生亦误计,独醒无匹俦。

天地本虚静,万物自应酬。

阴阳驱意气,定能相胜否。

况复漆室女,浪为鲁国忧。

真妄两非是,湛然一无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采集药材漫游名山,或许效仿的是韩伯休。
骑着瘦弱的马匹,如同马少游那样谦逊地走过沼泽地。
两位先生学习真正的隐逸,虽生活在不同时代,精神却相通。
即使遭遇危险,也能像大雁一样发出警报,却不轻易接近猜疑的人。
不如挣脱束缚,投身山水之间,探索沟壑和丘陵。
人生有时算计错误,独自清醒无人陪伴。
天地本是空灵宁静,万物自会相互回应。
阴阳的力量驱动人的志向和情绪,它们能否相互战胜呢?
更何况漆室女那样的女子,徒然为鲁国担忧。
真伪难辨,内心清澈,无所求取。

注释

韩伯休:古代的隐士。
款段:形容马匹瘦弱。
马少游:另一位隐士。
羁絷:束缚。
漆室女:典故中的人物,比喻忧虑过度。
湛然:清澈、平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追求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理想。开篇即以“采药游名山”引出韩伯休这一古代高士的形象,显示了诗人对于那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接着,“款段下泽车,久师马少游”则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景,诗人通过这两句表明自己虽然隐居山林,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而是保持着一种适度的接触和观察。

“两公学真隐,异世今同流”中,“两公”指的是古代的隐逸之士,如伯夷、叔齐等,他们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诗人通过这一表述,强调自己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追求的精神理想是一致的。

“遇害能鸣雁,多猜不下鸥”则是说在受到伤害时能够像鸿雁一样发出警告,而不是像那些只会跟随众人、不知深浅的鸥鸟那样盲目无知。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直言真理的赞赏和对世俗猜疑的批评。

“何如脱羁絷,寻壑与经丘”中,“羁絷”指的是束缚,"壑"和"丘"都是山陵之意。诗人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摆脱世间的束缚,去寻找那些隐逸的佳境?

“人生亦误计,独醒无匹俦”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即人们常常处于一种迷茫和错误的计算之中,而诗人自己则如同一个在梦中醒来却又孤独无伴的人。

接下来的“天地本虚静,万物自应酬。阴阳驱意气,定能相胜否”则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和赞美。这里的“虚静”、“应酬”、“驱意气”等词汇,都在强调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

最后,“况复漆室女,浪为鲁国忧”中,“漆室女”出自《诗经》,指的是因为爱情之故而困扰于室内的女子。这里诗人通过这典故表达了对于那些无谓烦恼和担忧的不屑一顾。

“真妄两非是,湛然一无求”则是整个诗篇的精神总结。诗人在此宣称,对于世间的真伪、是非,他都不再有所追求或是非判断,只愿意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古代隐逸之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误计和世俗纷争的一种批评态度,以及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赞美和信服。在语言风格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流畅自然,充满了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208)

王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和斜川诗二首(其一)

两脚垂天际,愁云惨不休。

寻幽抱奇癖,欲继斜川游。

中原苦兵革,谁能障倒流。

野老且吞声,踪迹逐閒鸥。

策杖过短壑,蜡屐登高邱。

临风一长啸,慨然伊吕俦。

神交溯二子,新诗远寄酬。

鱼缄生春色,风流似旧否。

恰喜心期合,且缓杞人忧。

我曹非天厄,伐木友声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重赋梅花

谁言今无返魂香,年年末上开孤芳。

韵高水天冷相照,清极雪月寒交光。

姑射神仙莹冰骨,水精宫人素霓裳。

迎年送腊各愁绝,付与世间幽恨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除夕

一岁尽今夕,既往那可追。

疏梅吐幽艳,轻冰释寒澌。

新陈自相代,长作万古悲。

亦复强取醉,椒盘杂儿嬉。

天回万象春,除尽群阴卑。

地除众枯槁,从今作华滋。

一除不可复,绿发成鬓丝。

此是有尽处,那知无尽时。

凡所未除者,所愿皆除之。

晚景安分守,幻身绝思维。

生死我所明,圣贤吾所师。

优游观物变,翼戢仍鲜差。

山岳惟尘尔,寸心不可移。

浩歌自达晓,自信何用疑。

楼头画角声,已逐东风吹。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倚吟阁

贺家湖东剡溪曲,白塔幽林声断续。

雪中兴尽酒船空,境高地胜何由俗。

谁结禅居在上方,山房屈曲随山麓。

个中非动亦非静,自有白云檐下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