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亭待月(其二)

不寐池塘夜,萧萧夏木重。

亭虚风趁客,水净月随侬。

蛙喜鸣如吹,蝉饥语似蛩。

一区真自足,何地肯相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夜晚难以入眠,池塘边传来夏木摇曳声。
凉风吹过空荡的亭子,伴随着清澈水面的月影随我而动。
青蛙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吹奏乐曲,蝉饿得叫声像蛩虫一般。
身处这一片宁静之地,我感到满足,何处还能找到如此接纳我的地方呢?

注释

不寐:无法入睡。
池塘:水塘。
萧萧:形容树木摇曳的声音。
夏木:夏天的树木。
亭虚:空旷的亭子。
风趁客:风似乎特意迎合客人(指诗人)。
水净:水面清澈。
月随侬:月亮仿佛随着诗人的意愿移动。
蛙喜:青蛙高兴地鸣叫。
蝉饥:蝉因饥饿而鸣叫。
语似蛩:叫声像蛩虫一样。
一区:一片区域,此处指宁静之地。
真自足:真正感到满足。
何地:哪里。
相容:接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不寐池塘夜,萧萧夏木重"表达了在一个无眠之夜,在清凉的池塘边,树叶之间的风声如细雨般轻柔而又浓密,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深远的氛围。"亭虚风趁客,水净月随侬"则描写了诗人在空旷的亭中等待夜晚,微风吹拂过游人的衣衫,而清澈的池水映照着皎洁的月光,这个场景极富画意。

接下来的两句"蛙喜鸣如吹,蝉饥语似蛩"展现了自然界生物之声,如同音乐一般和谐。蛙声如风中轻柔的呼唤,而蝉鸣则仿佛是某种饥饿的声音,但在诗人笔下却变成了美妙的对话。

最后两句"一区真自足,何地肯相容"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宁静小区的满足和喜悦,这里不需要其他任何地方的陪伴,每一处都是完美无缺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观,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心境。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池亭待月(其一)

轻雷不成雨,风砌旋支床。

山乱云行曲,楼高月路长。

柴门非故国,戎马尚他乡。

笳鼓悲清暝,关河思不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池亭独坐

物华苒苒竞芳新,六月红渠自作春。

走马看花传好句,长梯摘实赖幽人。

雨馀门巷无留客,月上池台绝过尘。

为约龟鱼共清赏,酒香花气两相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自连江赴守鄱阳黄原道中作

海角三年一梦成,北来重听偃溪声。

凝云带雨留愁住,茂树随山送客行。

粳稻沿崖畦上下,茅茨枕谷路纵横。

莫从马腹消双髀,此地真堪老此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至玉山谒尚书兄以九日复告别途中寄之

小隐精庐占一丘,趁行羁雁远相求。

豺狼当道谁青眼,兄弟他方俱白头。

问舍终同茅屋老,榰车聊共菊花秋。

碧云落日又分手,路细山长人更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