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蚀

钱塘山人大署壁,曰十月朔日且蚀。

坐者跳起行者留,愚闻之惊智为惑。

我时过市偶自停,眩两目视闹耳听。

自嗟身贱不有位,安得置此诛四刑。

惟此丙申日在未,天面黯郁昏不济。

举头仰日已半亏,群阴得志云不披。

尘函欲开镜尚掩,谁把白壁涂之泥。

大哉玄象浩难测,安有庸人以术得。

天乎反成竖子名,不念吾皇禳以德。

吾闻日名为大明,光一自出灭月星。

今乃为之成薄蚀,安得君子不为小人乘。

形式: 古风

翻译

钱塘山人的大署墙壁上,写着十月初一将有日食。
坐着的人跳起来,行走的人停下,听说此事,愚者惊慌,智者也困惑。
我那时路过市场,偶然驻足,眼前景象混乱,耳中声音嘈杂。
自叹身份卑微无官位,怎能抵挡这四重刑法的威胁。
那日正是丙申年,太阳在未时,天空阴沉,天色昏暗难以度过。
抬头看太阳已经缺了一半,群阴得势,乌云密布。
镜子想要打开,但光线被遮挡,仿佛有人在洁白的墙壁上涂抹污垢。
大自然的奥秘深不可测,哪有凡夫俗子能用术法预测。
苍天啊,竟让小人掌权,不念我皇以德行祈福消灾。
我听说太阳名为大明,光芒独照,星辰月亮相形见绌。
如今却遭受日食侵扰,怎能不让人担忧君子会被小人欺凌。

注释

钱塘山人:诗人自称。
大署:官署。
朔日:月初一日。
跳起:惊慌失措。
留:停下。
愚闻:听到这个消息。
市:市场。
偶自停:偶然停留。
眩:眼花缭乱。
身贱:身份低微。
位:官职。
诛四刑:四种严酷的刑罚。
丙申日:干支纪日。
未:未时。
黯郁:阴暗。
半亏:缺损一半。
群阴:众多阴气。
云不披:乌云密布。
尘函:暗喻日食。
镜尚掩:光线被遮蔽。
涂之泥:涂抹污垢。
玄象:神秘的自然现象。
浩难测:深不可测。
庸人:普通人。
竖子:轻浮之人。
吾皇:指皇帝。
禳以德:以德行祈福。
日名为大明:太阳象征光明。
光一自出:光芒独照。
薄蚀:日食。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小人:品德低劣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目睹日食(日蚀)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感慨。开篇“钱塘山人大署壁,曰十月朔日且蚀。”立刻设定了时间与空间背景,传达了一种紧迫和异常的情境。接着,“坐者跳起行者留,愚闻之惊智为惑。”表明了人们对此罕见自然现象的震惊和困惑。

诗人自述“吾时过市偶自停,眩两目视闹耳听。”表现出一种个人经历与感受的真挚。随后,“自嗟身贱不有位,安得置此诛四刑。”则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身份低微、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和哀叹。

“惟此丙申日在未,天面黯郁昏不济。举头仰日已半亏,群阴得志云不披。”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悲观的情绪,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力感。

“尘函欲开镜尚掩,谁把白壁涂之泥。大哉玄象浩难测,安有庸人以术得。”诗中这几句批评了那些自诩掌握天文知识的人,他们虽然表面上装作通晓,但实则茫茫不知所措。

最后,“天乎反成竖子名,不念吾皇禳以德。吾闻日名为大明,光一自出灭月星。今乃为之成薄蚀,安得君子不为小人乘。”诗人通过对“大明”这一天体的赞美,以及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表达了对于现世道德混乱、正义被颠覆的深切担忧。

整首诗通过日蚀这一自然奇观,抒写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悲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之间斗争的强烈关注。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长风

长风吹百草,势力亦随靡。

地长风易休,草力复随起。

长风随令归,风去何时来。

百草安正繁,兰生尔何哉。

形式: 古风

长江万顷明如镜

长江万顷明如镜,江面无风江水静。

白日当空照江底,蛟穴龙居难隐映。

乱山影落碧波寒,渔翁醉卧愁不醒。

迟暮东南见海门,海门目断烟云暝。

几度狂涛日月低,舟师鼓枻歌相庆。

长江虽长缯网多,纤鳞何处逃生命。

形式: 古风

世言

纷纷世俗言,病客久厌听。

圣贤没已远,是非久无定。

六经纸上言,黑白欲谁证。

独有自信人,中得不外竞。

形式: 古风

东风

东风来几日,穷巷不见春。

不知得花由,只见插花人。

东风能几时,听尔多欢欣。

徒恐春风归,汝我同悲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