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一臂和尚(其一)

山顶白云层,重来不见僧。

人多收舍利,谁与续传灯。

谩说三番咒,徒闻最上乘。

裴回双树下,何处觅南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寺院的寂寥景象,表达了对逝去和尚的怀念与感慨。首句“山顶白云层”以自然景观起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暗示了和尚生活的环境与心境。接着“重来不见僧”,点明了主题——和尚已不在人世,增添了诗的哀愁之情。

“人多收舍利,谁与续传灯。”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佛法传承的艰难。在和尚去世后,人们可能更关注于收集遗物(舍利),而忽略了佛法的继续传播。这不仅反映了世俗对宗教精神的浅薄理解,也暗含了对佛法传承断绝的忧虑。

“谩说三番咒,徒闻最上乘。”进一步表达了对和尚智慧与修为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法难以被真正理解和实践的无奈。三番咒语的“谩说”和“最上乘”的“徒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最后,“裴回双树下,何处觅南能?”以疑问结束,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对和尚的追忆与寻找。南能是唐代著名的禅师,此处借指高深的佛法或和尚的精神遗产。诗人徘徊于寺院的双树之下,却无法找到指引佛法传承的路径,表达了对逝去和尚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佛法传承未来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逝去和尚的哀思与对佛法传承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955)

胡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挽一臂和尚(其二)

幽栖二十年,足不到山前。

麈尾风生海,军持月浸泉。

字留怀素草,社散远公莲。

无复论三昧,唯应上五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舟中怀友人(其一)

白头人已老,同约不同游。

寒食他乡酒,春波各自舟。

见灯思越语,闻橹待吴讴。

安得须臾见,令人散百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舟中怀友人(其二)

夜泊长江上,何人笑语同。

月依临浦树,云逐渡江风。

短发明灯下,浮生大梦中。

却怜河汉水,咫尺不相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舟中

舟行一水间,同泊大江湾。

白见初生月,青怜已过山。

有家形老梦,无酒慰愁颜。

仰睹云霄上,冥鸿不可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