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二)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形式: 古风

翻译

近别时容颜不变,远别时泪水湿透胸襟。
即使眼前不能见,情感上却如隔千里。
人生本无常态,谁能体会离别之苦的深重。
初到宛丘,孩童牵衣起舞的欢乐时光。
那时已知会有今日遗憾,让我度过那秋风萧瑟。
秋风已过,离别的愁绪却永无止境。
问我何时回归,我答说在岁月东流中。
离合如同轮回,忧喜交替不断冲击。
说到此处,我不禁深深叹息,生活就像飘零的蓬草。
忧虑太多,头发早早变白,未能再见那位六一老翁。

注释

近别:近处的分别。
远别:远处的分别。
实:实际上。
宛丘:地名,古代楚国之地。
牵衣:拉住衣服。
六一翁:指欧阳修,因其号六一居士。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词人苏轼的作品,名为《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深沉的离别之情和对家国的思念。开篇“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两句,描绘出离别时的心境变化,随着距离的增加,内心的哀伤也随之加深。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离别带来的情感波折。

接着,“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写出了即使在极近的距离,也如同远隔千里的感觉。这种对视线和心灵距离的对比,强调了心理上的疏远感。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这两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的离合是常态,而真正理解和珍惜亲情与友情的人却不多。诗人通过这种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人间真挚情感的珍视。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写出了诗人到达宛丘后,与当地儿童玩耍的情景,透露出一丝亲切和温暖。然而紧接着,“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两句,又转而表明这种平静的生活并不能消除内心的离别之痛。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继续强调了离别之情如秋风般难以抹去,且永无尽头。这不仅是对个人感受的描述,也是对人生苦短和情感深长的无奈感慨。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别离时的渴望回家之心。这里的“岁在东”可能指的是时间流逝,或者是遥远的东方故乡,暗示着诗人的思念之深。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两句总结了人生中不断重复的离合悲欢,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在内心交织、互相影响。这种情绪的交替和冲击,是诗人对生活深刻体验的写照。

最后,“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表达了诗人面对生命无常和离合之苦时的无奈与感慨。他将自己的生命比喻为轻飘的蓬草,凸显出生命的脆弱和不定。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则写出了诗人因过多的忧愁导致头发早白,同时也表达了对未能与六一翁(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亲人)相见的遗憾。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和社会关系上的缺失,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层次的哀伤。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离别之痛以及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理解,是苏轼词风中的佳作之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长淮久无风,放意弄清快。

今朝雪浪满,始觉平野隘。

两山控吾前,吞吐久不嘬。

孤舟系桑本,终夜舞澎湃。

舟人更传呼,弱缆恃菅蒯。

平生傲忧患,久矣恬百怪。

鬼神欺吾穷,戏我聊一噫。

瓶中尚有酒,信命谁能戒。

形式: 古风 押[卦]韵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寿州李定少卿出钱城东龙潭上

山鸦噪处古灵湫,乱沫浮涎绕客舟。

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将烧燕出潜虬。

使君惜别催歌管,村巷惊呼聚玃猴。

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濠州七绝(其一)涂山

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能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