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一)

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

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

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在边塞从容讨论国事,朝廷上热烈辩论
预防火灾的建议并非没有实效,但有时会被忽视
官员们始终依赖贤能之士,对去世者的追赠充满哀荣
他们并不羡慕公孙弘那样的显贵,一生追求像董仲舒那样的学问

注释

从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边塞:边境地区,这里指朝廷决策。
慷慨:激昂,充满热情。
庙堂:朝廷,代指国家决策场所。
曲突:比喻预防措施,曲突徙薪。
非无验:并非没有实际效果。
方穿:刚提出的建议。
不行:未被采纳。
搢绅:古代官员插笏于带间,借指官员。
倚赖:依赖,依靠。
赠襚:赠予丧葬用品,表示哀悼和敬意。
公孙贵:公孙弘,汉代名臣,位高权重。
董生:董仲舒,西汉学者,以儒家著称。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古典气息的诗歌,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士大夫在朝堂上议论国事时的情景。开篇“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两句,以一种轻松自如又不失庄重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参与国家边疆之事和庙堂之辩的场面,这里的“议”和“争”字眼,显示出一种深思熟虑而又充满激情的讨论氛围。

接着,“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两句,则通过对比来强调诗人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和不可行之策的错误。这里的“曲突”和“方穿”,形象地描绘出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和分歧,而“验”和“行”的使用,则凸显了诗人的言论具有实践检验的基础,是可行的。

第三句“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则转向了一种依赖与馈赠的情感表达。这里的“搢绅”和“终倚赖”,表现出诗人对某种力量或观念的依靠,而“赠襚极哀荣”则是对这种依赖的一种哀求和渴望,这里的“哀荣”二字,带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色彩。

最后,“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追慕之情,以及他一生的学习态度。这里的“岂慕”,表现出一种怀念和向往,而“公孙贵”则是指历史上的公孙弘,他的一生以学问自持,颇受赞誉;“平生学董生”,则是说诗人一生追随学习的是像董仲舒那样的儒家学者,这里的“董生”,指的是汉代的著名经学家董仲舒。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对正确观点的坚持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感、学识水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正宪吴公挽辞

丙魏虽遭汉道昌,岂如公出值虞唐。

秀钟旧国山川气,荣附中天日月光。

更化事功参虎变,赞元时序得金穰。

伤心鼓吹城南陌,回首新阡柏一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其二)

子引金闺籍,身开石窌封。

灵輴悲吉路,象服俨虚容。

楚挽虽多相,莱衣不更缝。

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其一)

永寿开新邑,长沙返旧茔。

金葩冷钿轴,粉字暗铭旌。

薤久露难湿,兰馀风尚清。

庆钟知有在,令子合升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祇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