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灵山巡未遍,不作住持心。

逢寺暂投宿,是山皆独寻。

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

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尚未游历完灵山各处,不存长久停留的心思。
遇到寺庙就暂时投宿,对每一座山都独自探寻。
有时穿越寂静的世界,无论何处都想象着空旷的树林。
自小就开始云游四方,出家修行已至今时今日。

注释

灵山:指佛教中的灵鹫山,象征佛教圣地。
遍:全部,遍历。
住持:寺庙的主持或住持僧人。
暂:暂时。
过:穿过,经过。
静界:寂静的世界,指修行的清修之地。
空林:空旷的树林,象征内心的宁静。
行脚:云游,四处修行。
出家:离开世俗生活,成为僧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方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灵山巡未遍,不作住持心"表明他在探寻圣洁之地,但并没有停留的心情,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逢寺暂投宿,是山皆独寻"则显示了他虽然会临时在某个庙宇休憩,却总是独立一人去追求心中的山水。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外在物质世界的超脱。

"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偶尔会走过那些寂静无声的地方,此时他心中所想象的是那空旷幽深的森林。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更是对精神世界中那份宁静与空明的追求。

"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自幼便踏上旅行之路,最终选择了出家成为僧人的生活。这不仅说明了他对佛法的执着,更凸显了他对于精神修为的坚持和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行脚求法、探寻心灵世界等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在真理的宗教情操。同时,也反映出诗人项斯对于僧人的理解与尊重,以及他个人对于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99)

项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晚唐著名诗人。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字:子迁
  • 籍贯: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南岳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

船里谁鸣磬,沙头自曝衣。

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

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闻友人会裴明府县楼

闲阁雨吹尘,陶家揖上宾。

湖山万叠翠,门树一行春。

景遍归檐燕,歌喧已醉身。

登临兴不足,喜有数来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闻蝉

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

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

一棹三湘浪,单车二蜀尘。

伤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哭南流人

遥见南来使,江头哭问君。

临终时有雪,旅葬处无云。

官库空收剑,蛮僧共起坟。

知名人尚少,谁为录遗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