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四首(其二)秋声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过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鉴赏

这首清代项鸿祚的《水龙吟·四首(其二)秋声》描绘了秋日风雨中的凄凉景象和旅人的心境。"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以强烈的对比,写出秋风的冷峭与芭蕉雨的悲凉,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接着,词人通过"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的动态描绘,展现了风雨由弱转强再骤然停歇的过程,如同人生的起伏不定。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以远处的砧声和城头的鼓声,勾勒出孤寂的夜晚,增添了凄楚之感。接下来,词人借景抒情,想象木叶凋零的亭皋和洞庭湖面的遥远波光,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写出了旅人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梦境中的归途也被现实阻隔。"砌蛩自叹,过鸿自唳,剪灯谁语",以虫鸣、雁叫和孤灯相伴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孤独和无奈的情绪。

最后,词人感叹秋意的无声更甚于有声,"无声更苦",满目寒江中只有黄芦摇曳,仿佛带着离别的魂魄离去,给人留下深深的哀愁。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秋夜的寂静与旅人的愁绪,展现了词人独特的秋声感受。

收录诗词(221)

项鸿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 字:莲生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798~1835

相关古诗词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

阖闾城下漏声残,别愁千万端。

蜀笺书字报平安,烛花和泪弹。

无一语,只加餐,病时须自宽。

早梅庭院夜深寒,月中休倚栏。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减字木兰花三首(其二)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清平乐七首(其一)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题宫意图

调入苍梧斑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思。

听来记得华清夜,疏雨梧桐独坐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