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

万丈融峰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

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

螺簇山低青点点,线拖远水白迢迢。

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彫。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

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

雷向池中兴雨泽,鸟于窗外奏箫韶。

游人未必长居此,暂借禅房宿两宵。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翻译

万丈高的山峰直插云霄,道路尽头架设着仙桥。
向上看,星河近在眼前;向下望,人间红尘遥远。
螺状山峰低矮,点缀着点点青翠,远方的流水如丝带般洁白。
门前的老桧树难以生长,山顶的寒松叶子未经雕琢。
刚入秋天,霜已降落;春天结束,积雪才消融。
老和尚在崎岖的岩石间持针劳作,夏日禅僧懒得摇扇纳凉。
雷声在池塘中引发雨水,鸟儿在窗外吹奏着自然的乐章。
游人未必会长久停留,暂且借住禅房两夜。

注释

融峰:指山峰高耸入云。
紫霄:形容天空之高。
碧落:天的代称,这里指星空。
红尘:指世俗人间。
螺簇:形容山峰形状如螺纹。
线拖:形容流水如线般延伸。
老桧:古老的桧树。
寒松:耐寒的松树。
猥岩:形容岩石崎岖不平。
针常把:老和尚常用针做手工。
度夏:度过夏季。
箫韶:形容鸟鸣声悦耳。
禅房:僧侣修行的房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衡山》,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的禅意氛围。首联“万丈融峰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展现了衡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山路险峻,仿佛通往仙境。颔联“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进一步描绘了登高后的开阔视野,星辰触手可及,人间繁华显得遥远。

颈联“螺簇山低青点点,线拖远水白迢迢”运用比喻,将山峦比作螺纹,远水如丝线般绵延,形象生动。接下来的“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雕”则刻画了衡山顶峰的严酷环境,老桧和寒松坚韧不屈。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揭示了衡山气候变化的特点,四季分明。尾联“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描绘了山中僧人的生活,他们在简朴环境中修行,夏日也无需频繁扇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衡山的自然景观和禅宗文化,表达了诗人对衡山的敬畏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赠元发弟放言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

故曰时乎,时不再来。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形式: 古风

赠无咎八音歌

金马避世客,谈谐玩汉朝。

石门抱关人,长往闭寂寥。

丝虫日夜织,劳苦则以食。

竹生罹斧斤,高林乃其贼。

匏樽酌吾子,虽陋意不浅。

土德贵重迟,水德贵深远。

革能谈鲲鹏,晚乃得庄周。

木雁两不居,相期无待游。

形式: 古风

赠王环中

丹霞不蹋长安道,生涯萧条破席帽。

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狮子吼。

那伽定后一炉香,牛没马回观六道。

耆域归来日未西,一锄识尽婆娑草。

形式: 古风

赠成都六祖沙弥文信颂

尘是文信,界是沙弥。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因果皆如幻,堂堂出世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