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辞二首(其一)

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

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

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

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天赋的圣人,能够与鬼神共谋计策。
他的智慧初显,广泛寻求贤能之士。
他的变革前所未见,每年都有丰收的季节。
人们歌颂他,怀念大禹的丰功伟绩。

注释

由:天赋。
天纵:上天赋予的特殊才能。
成:成就。
鬼谋:与鬼神共谋,指非凡的智谋。
聪明:智慧。
初四达:开始展现出广泛的智慧。
俊乂:才德出众的人。
尽旁求:广泛地寻找和任用。
一变:前所未有的变革。
前无古:超越了历史上的先例。
三登:多次登上高位。
岁有秋:年年丰收。
讴歌:歌颂。
归子:归附的人们。
启:开启,引申为歌颂。
钦念:深深怀念。
禹功修:大禹的功绩卓越。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厚重历史感和深邃政治智慧的诗篇。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审视历史,展现了一位君主如何依据天命之意志,施展自己的才能,与自然万物、鬼神沟通,从而达到统治天下的能力。

“聪明初四达”,表明君主智慧的渗透和影响力已无处不在,成为国家的栋梁。每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与政治使命。“俊乂尽旁求”则描绘了朝廷内外贤才济济,一心辅佐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景象。

“一变前无古”,意味着这一系列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和创新。这种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时代的进步,也映射出诗人对于改革的期待与推崇。而“三登岁有秋”则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可能是在表达某种对历史周期性发展的思考。

最后两句,“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通过赞颂古代圣君的美德和伟业,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怀念,以及对先贤智慧的缅绘。这里的“归子启”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英明君主,而“钦念禹功修”则是对禹王治水之功的记忆和敬仰,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基业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君主智慧、政治改革、历史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反思,构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哲学思考,是一位有远见卓识之君主形象的塑造,也是诗人个人智慧与情感的流露。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秋风

揫敛一何饕,天机亦自劳。

墙隈小翻动,屋角盛呼号。

漠漠惊沙密,纷纷断柳高。

江湖岂在眼,昨夜梦波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秋兴和冲卿

云浮朝惨淡,风起夜飕飗。

欲作冰霜地,先回草树秋。

征人倚笛怨,思妇向砧愁。

为问随阳雁,哀鸣岂有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秋夜二首(其二)

幔逗长风细,窗留半月斜。

浮烟暝绿草,泫露冷黄花。

独曳缘云策,仍寻度水槎。

归时参夜半,邻犬静中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秋夜二首(其一)

客卧书颠倒,虫鸣坐寂寥。

残灯生暗晕,重露集寒条。

真乐闲尤见,深禅静更超。

此怀无与晤,拥鼻一长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