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画应身弥勒赞

唯老东坡,秀气如春。游戏翰墨,挝雷翻云。

偶寄逸想,幻此沙门。了无一事,荷囊如奔。

憨腮皤腹,行若不闻。众生狂迷,以利欲昏。

如一器中,闹万虻蚊。吾未暇度,驼卧猿蹲。

傲睨一世,随处乾坤。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东坡画应身弥勒赞》。诗中描绘了苏轼(东坡)的风骨与精神境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心怀慈悲的形象。

诗开篇“唯老东坡,秀气如春”,赞美苏轼如同春天般清新脱俗的气质,即使年岁已高,依然保持着青春般的活力与才华。接着,“游戏翰墨,挝雷翻云”形容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深厚,挥毫泼墨间仿佛能翻云覆雨,展现出他的艺术天赋与影响力。

“偶寄逸想,幻此沙门”则揭示了苏轼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然,他偶尔流露出的超凡脱俗之想,仿佛化身为佛门弟子,追求心灵的解脱与自由。而“了无一事,荷囊如奔”则进一步强调了苏轼对物质的淡漠,他仿佛轻装简行,不为尘世琐事所累。

“憨腮皤腹,行若不闻”描绘了苏轼外在形象的随性与洒脱,他面带憨态,腹部丰盈,行走间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视而不见,体现了他内心的平和与自在。接下来,“众生狂迷,以利欲昏”则对比了世人因追逐名利而迷失自我的状态,反衬出苏轼的超脱与智慧。

最后,“如一器中,闹万虻蚊”用比喻手法,将世间众生的纷扰比作器中的万只苍蝇蚊子,形象地展示了世俗生活的喧嚣与混乱。而“吾未暇度,驼卧猿蹲”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态度,即没有时间去度量或评判,就像驼背的老人和蹲坐的猿猴一样,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

“傲睨一世,随处乾坤”则是对苏轼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保持独立思考,傲视群雄,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的气魄与胸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轼形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苏轼的深深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出檀衣赞二首(其一)

古佛身上衣,佛佛相付授。

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是故吾双峰,自少至白首。

护惜如镜奁,一尘不敢受。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

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

纷纷五群众,来观亦顶礼。

平时放逸心,化作额间泚。

将见衣匣前,泚流似江水。

咨尔淮山神,守护当奉职。

无使尘涴侵,无使云润湿。

谛观不敢瞬,心折三叹息。

形式:

出檀衣赞二首(其二)

此出檀衣,慈母授我。不敢手扑,矧敢覆卧。

五十馀年,俨临清众。寒暑不易,尽形受用。

师后当知,商那和老。于母腹中,披九枝草。

形式:

传衣阁赞

达磨信衣,转相传付。四传至今,今以付汝。

受授惟艰,命如悬絮。法遍沙界,此衣乃住。

想见峰前,父子相语。唯僧行月,以阁其处。

坐令朱栏,环绕云雨。

形式:

栽松道者真身赞

生死变灭,如沤在海。无有处所,浩然茫昧。

而此老人,游戏自在。出死入生,初无限碍。

譬如壮士,脱袍著铠。令铠与袍,俨然相对。

是故山中,两身俱在。凡夫众生,为眼所盖。

为抉其膜,使生光彩。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