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泉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从前听说《流水操》的乐曲,想象那流水的声音。
更何况山泉潺潺,如同琴声自然流淌。
可笑那些山中人,硬要把清泉比作深潭。
暗流不再喧嚣,昔日声音难觅踪迹。
近来听说石钟山,苏轼辨明了古今的传说。
郦道元和李渤,地下定会为他们的误解感到沉默。
可惜未能亲耳听到,只让我空自登山游览。
道士笑着对我说,为何不探寻音乐的本质呢。
何必还要在琴弦上弹奏,更何况这不是真正的古琴之声。

注释

昔闻:从前听说。
流水操:古代乐曲名。
想见:想象。
流水音:流水的声音。
况复:更何况。
山泉声:山泉的潺潺声。
如鸣琴:像琴声一样。
山中人:山里的人。
碧沼:清澈的池塘。
暗流:无声的暗流。
杳莫寻:难以寻找。
石钟山:地名,有著名的石钟之谜。
苏辨:苏轼辨析。
郦元:郦道元,古代地理学家。
李渤:唐代诗人。
地下:死后。
胡不:为什么不。
求琴心:探寻音乐的真谛。
何劳:何必。
弦上声:琴弦上的声音。
徽金:古代的一种琴,泛指古琴。

鉴赏

这首诗名为《鸣琴泉》,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廌之手。诗中通过对山泉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艺术结合的深刻体悟。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这两句诗开篇便以感性语言引入主题,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传递出对山泉声的向往之情。"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接下来的四字,则形象地将自然界的声音比喻为琴声,展现了诗人对于山泉声音艺术性的欣赏。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这两句则流露出对一些人刻意追求自然之美的讽刺意味,他们试图以人力强化或模拟大自然的声音,而非顺其自然。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这两句诗转而描绘了一种失落的情感,暗示着某些声音已经消逝,而留下的只是难以捕捉的回音。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石钟山的描述和苏辨、郦元与李渤等人的引用。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琴师,他们的技艺在诗中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似乎能让地下的人也感到震动。

最后两句"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聆听这等美妙声音的遗憾,以及对于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琴心)的肯定。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物外、不屑于追寻世间凡响的心态。

总体而言,这首《鸣琴泉》通过对山泉声的描写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和艺术境界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临溪桧

青青弱草阴,犹能荫寒鱼。

况乃葱茜色,百尺映扶疏。

月烟含清旷,水气相吹嘘。

忽思大明宫,垂杨拂丹渠。

岂无苍翠色,飘飖映茅庐。

日暮生幽寒,寂寞意何如。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封禅碑

魏公如管仲,封禅止文皇。

侈心晚犹在,厥妇故敢猖。

诬彼七十君,哀哉为民殃。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将至嵩山远观瀑布

晚晴紫翠溢平川,三十六峰凝霁烟。

匹练依稀分秀岭,玉虹摇曳舞危巅。

寒光定是连明汉,清气都疑贯九渊。

可笑夜来风吹后,乱沟斜涧亦涓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故谏议大夫鲜于公欲作新堂以传世谱名曰卓绝内相先生题其名曰蜀鲜于氏卓绝之堂某以此八字为韵作八诗盖鲜于公顷尝俾某赋之而三子以求其诗故原其古而美其今以颂美之(其四)

功高翊戴重,锡土仍命氏。

蝉冕旧传家,龙衮式增贲。

谁云五世泽,久袭万钟贵。

非惟赖先庆,奕叶艺忠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