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赋得寒食》。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红芍药生老更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感慨。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这两句是全诗的起始,也是主题的提出。这里的芍药代表着美好的东西,它们在阶前绽放,既有即将凋谢的旧花,也有刚刚开放的新花。这两种状态交织在一起,显然是在告诉我们美好总是短暂的。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这两句深化了前面的主题。诗人说,当芍药开放时,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并不明显,而当花瓣随风飘落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原来就像幻影一样不可捕捉。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这两句则是诗人的感叹和提问。空门指的是寺庙之类的清净之所,这里用以比喻时间的流逝。诗人询问在这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有多少地方可以让这些即将凋谢的花朵得到保留,或者说,他想把这些残留的花朵询问给过往的行人。

整首诗通过对红芍药生长状况的观察,抒写了生命易逝和美好不永恒的哲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美好保存的无奈与哀伤。白居易以其直白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感时

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

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

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

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

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

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

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

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

形式: 古风

感秋怀微之

叶下湖又波,秋风此时至。

谁知濩落心,先纳萧条气。

推移感流岁,漂泊思同志。

昔为烟霄侣,今作泥涂吏。

白鸥毛羽弱,青凤文章异。

各闭一笼中,岁晚同憔悴。

形式: 古风

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

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

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

形式: 排律

感逝寄远

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

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

逝者不复见,悲哉长已矣。

存者今如何,去我皆万里。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几。

通果澧凤州,眇然四君子。

相思俱老大,浮世如流水。

应叹旧交游,凋零日如此。

何当一杯酒,开眼笑相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