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令(其五)又和秀老

莫言普化祗颠狂。真解作津梁。

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羲皇。临济处,德山行。

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形式: 词牌: 诉衷情令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诉衷情令(其五)又和秀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学的理解和借鉴,以及他个人修养与心境的体现。

"莫言普化祗颠狂。真解作津梁。"

这里,王安石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真理的心境。他认为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普遍教化,而应该追求那种能够触及本质的深刻理解,将这种理解作为渡过生死困境的桥梁。

"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羲皇。"

这两句诗中充满了禅宗特有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内涵。"蓦然"表示突然、猛烈的动作,而"打个筋斗"则是比喻一种极端、超脱常规的行为,意在表达一种突破世间束缚、直接达到真理的境界。羲皇通常指的是远古的圣王,这里则代表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极限,被诗人以"直跳过"来形象地表达了超越一切限制的思想。

"临济处,德山行。"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禅宗两个重要的流派:临济和德山。这是对禅学中个别流派特色的点拨,同时也是作者个人修养与选择的体现。

"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最后两句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内在真理的追求和信守。在这里,王安石通过"果承当"来表示对某种真理或教义的接受与继承,并且这种接受不是盲目的,而是出自内心的诚实体验。最后一句"也是一寻香"则是在比喻地表达了对于这种真理的不断追求,就像在寻找佛教中的"香"一样,这里的"香"象征着禅学中所说的悟道之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佛学概念和禅宗特有语言风格的运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对于内在真理的追求与信仰。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诉衷情令(其一)和俞秀老鹤词

常时黄色见眉间。松桂我同攀。

每言天上辛苦,不肯饵金丹。怜水静,爱云闲。

便忘还。高歌一曲,岩谷迤逦,宛似商山。

形式: 词牌: 诉衷情令

诉衷情令(其二)和俞秀老鹤词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

追思往昔如梦,华毂也曾丹。尘自扰,性长闲。

更无还。达如周召,穷似丘轲,祗个山山。

形式: 词牌: 诉衷情令

秋深入山

将翻苍鸟迥然离,昃木丹峰见坠迟。

清远欲如光禄隐,深闲大抵仲弓知。

遥闻潺濑当虚晃,独有庭筠翳暮姿。

松阁华岗皆所务,纷纷柯石已前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八月十五夜

涤风初去见迂芳,招有深冥隐桂芒。

翠鸟趾离终不发,绮花人向越然凉。

连鱼窈窈浮虚涧,烟柳沉沉拂淡篁。

已近清萍动靠漪,秋藤何傲亦能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