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翻译

我以为自己独自迷失在道中,遇见你也在野外漫游。
我们以松柏为友,探寻佛法于竹林之中。
小溪狭窄仅容小舟,奇形怪石常惊动马匹。
我居住的地方极为幽深,周围都是宁静的人。
云彩聚集在座位边,天空仿佛落在台阶下。
高僧又能听到什么呢?尘世的念头已经放下。
深入四禅领悟真理,世间万物皆为空幻。
渴望接受佛光的滋润,欣喜得到智慧之风的洗礼。
我依托于寺庙,谁能像孔丘那样修行呢?

注释

谓予:认为我。
独迷:独自迷失。
方:道路。
逢子:遇见你。
亦:也。
在野:在野外。
结交:结为朋友。
指松柏:以松柏为象征。
寻兰若:寻找寺庙。
劣容:勉强容纳。
屡惊:常常惊动。
所居:居住的地方。
幽绝:非常幽深。
云簇:云彩聚集。
天空落:天空倒映。
上人:高僧。
尘念:世俗的念头。
四禅:佛教中的四种禅定。
真如:佛教中的真实不变之道。
甘露:比喻佛光。
惠风:智慧之风。
依止:依托。
山门:寺庙。
丘也:指孔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状态。诗人自称“独迷方”,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与淡漠,同时也显露出一种孤高自许的情怀。诗中的“逢子亦在野”则是说,即便是遇到志同道合之人,也是在大自然中相会,不染尘嚣。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朋友选择和修行的态度,他愿意与那些坚贞不屈如松柏一样的人交往,同时也在探求佛法,就像寻找幽深难觅的兰花一样。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这里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小溪能够承载小舟,怪石则常使行走的马匹感到惊吓,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居住的地方地貌险峻而又幽静。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诗人自豪地说,他居住的地方是最为隐秘和宁静的,只有那些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与他为伍。

接下来的两句,“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则描绘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壮丽景色,云朵环绕在他的坐处,天空仿佛就在脚下,这种境界让人感到既是超然物外,又与自然融为一体。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这里的“上人”指的是高尚的人或修行者,而诗人表达了即便是那些高尚之人,也不需要过多的世间知晓,因为他已经放下了一切尘世的牵挂。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佛法修为,通过禅定的修行达到与宇宙本体(真如)的合一,而将一切现象视作无常和虚幻。

最后,“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甘露般滋润心灵的渴望,同时也享受着自然界赐予的清凉之风。最后,他选择依靠山门而居,自信只有少数人能够像他这样超脱尘世。

整首诗体现了孟浩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法的追求,以及他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和高远理想。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

岁暮登城望,偏令相思悬。

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

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

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

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

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

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长乐宫

秦城旧来称窈窕,汉家更衣应不少。

红粉邀君在何处,青楼苦夜长难晓。

长乐宫中钟暗来,可怜歌舞惯相催。

欢娱此事今寂寞,惟有年年陵树哀。

形式: 古风

永嘉别张子容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田园作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