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作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翻译

房屋虽然破旧,但远离尘嚣,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
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种植着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
到了我却任凭时光推迁,年已三十还没有被知遇。
从小读书习剑现在为时已晚,只好虚度日月,空老家园。
清早起来独自多有感怀,白天坐着常常少能解悟。
羡慕冲天而飞的鸿鹄,羞当鸡鸭只知争食物。
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
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
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

注释

先:先辈,指自己的先祖。
养:涵养。
《全唐诗》校:“一作尚。
”恬素:恬淡素朴。
卜邻:择邻。
近:《全唐诗》校:“一作劳。

粤:语助词,无意义。
推迁:时间推移。
书剑:读书击剑,指文武兼能。
已:《全唐诗》校:“一作空。

寡悟:少悟,犹言难以理解。
此就“未遇”而言。
羞:《全唐诗》校:“一作嗟。

劳歌:劳作之歌。
乡曲:犹乡里。
曲,乡以下的行政区划。
朝端:朝臣之首。
扬雄:汉成帝时蜀人。
好学深思,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
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事见《汉书》本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表明诗人居所虽然简陋,但他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纯净。"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则写出了诗人在田园中种植果树,生活自给自足。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他三十岁还没有遇到什么显赫的事业。"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则是说诗人的兴趣在于读书和习剑,但时间已经不多,田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表达了诗人清晨起来时充满思念,而午后坐在那里却常常感到少许迷惑。"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骛"则是说诗人仰望天空中的大雁,感叹它们的自由,而对那些为了食物争斗的鸡感到羞愧。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中,"金马门"常指宫廷或官府之门,这里可能是诗人对于仕途的看法,他觉得那条道路已经被切断,而自己则在辛勤地唱着采集柴火的歌。"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表达了诗人在乡间生活中感到孤独,没有知心朋友,也缺少朝廷中的亲朋好友。

最后两句"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是说没有人能够像古代文学家扬雄那样,推荐他写的《甘泉赋》。这不仅是在表达诗人的才华未被发现,也反映了他的自谦和对古人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理想,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才华不为世所知的感慨。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形式: 五言律诗

白云先生王迥见访

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

有客款柴扉,自云巢居子。

居闲好芝朮,采药来城市。

家在鹿门山,常游涧泽水。

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

闻道鹤书徵,临流还洗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示孟郊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形式: 古风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徵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