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西山一何高,东海一何深。
惟应天上月,得见两边心。
这首诗以“西山”与“东海”的对比,象征着广阔的世界与深远的宇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叹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通过“一何高”与“一何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氛围。同时,“惟应天上月,得见两边心”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月亮比喻为能洞察人心的见证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于心灵深处情感的探索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还蕴含了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世界,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思考。
不详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绿树原头浅草,青山谷口飞花。
记得南湖良夜,月明曾载琵琶。
莺脰湖边旧隐,吴淞江上行舟。
借问离情何似,春波日夜长流。
宝石山中看雨,冷泉亭上闻猿。
别后几场春梦,相逢又在祗园。
细草绿侵沙岸,野花红点青山。
短棹自随流去,暮禽相与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