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其十四)

喜得家书久客在京师,甚的是闲传示?

心头眼底,横倘莺儿。

趁西风折桂枝,已遂了青云志。

盼得他一纸音书,却是断肠诗词。

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

形式:

翻译

收到家书,我在京城已久,特别期待闲暇时阅读。
心中眼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如同黄莺儿在耳边呢喃。
趁着秋风,我渴望能像折桂一样取得功名,实现我的抱负。
期盼他的只言片语,却读到令人悲痛的诗词。
这字迹犹如字典和史书般珍贵,既有颜真卿的刚劲,又有柳公权的秀美,还有王献之和王羲之的风范。

注释

家书:家中的来信。
闲传示:在闲暇时展示或阅读。
心头眼底:内心深处。
横倘:仿佛、好像。
莺儿:黄莺鸟。

鉴赏

这首元代关汉卿的《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其十四)》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作。诗人以“喜得家书”开头,表达了收到家信的喜悦,然而紧接着笔锋一转,询问信中的内容为何如此令人牵挂,可能是家中琐事,也可能是妻子儿女的消息。"心头眼底,横倘莺儿",通过比喻,形容心中挂念如莺儿般飞来飞去,难以平静。

接下来,诗人借"西风折桂枝"的典故,表达自己在京城追求功名的心愿已经实现,暗指科举成功或事业有成。然而,期待中的家书却带来了令人心碎的诗词,可能意味着家中发生了不幸或亲人的情感寄托,使得原本的喜悦瞬间化为愁绪。

最后两句"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是对家书中书法的赞美,说其字迹之美堪比古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柳公权和王羲之,这不仅是对书写者的技艺的肯定,也是对家书情感深度的一种映射,因为优美的字迹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起伏,既有初得家书的喜悦,又有读信后的落差,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展现了元曲中常见的细腻情感描绘。

收录诗词(61)

关汉卿(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 号:已斋(一作一斋)
  • 生卒年:约1220年──1300年

相关古诗词

【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其十五)

远寄寒衣想张郎,空僝僽,缄书在手,写不尽绸缪。

修时节和泪修,嘱咐休忘旧。

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这袜儿管束你胡行乱走,这衫儿穿的着皮肉,这里肚常系在心头。

形式:

【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其十六)

夫妇团圆为风流,成姻眷,恩情美满,夫妇团圆。

却忘了间阻情,遂了平生愿。

郑恒枉自胡来缠,空落得惹祸招愆。

一个卖风流的志坚,一个逞娇姿的意坚,一个调风月的心坚。

形式:

【中吕】朝天子.书所见

鬓鸦,脸霞,屈杀将陪嫁。

规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红娘下。

笑眼偷瞧,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

若咱得他,倒了葡萄架。

形式:

【双调】大德歌(其一)

粉墙低,景凄凄,正是那西厢月上时。

会得琴中意,我是个香闺里钟子期。

好教人暗想张君瑞,敢则是爱月夜眠迟。

形式: 押[支]韵